  
|
“中國製造” 的成分擠出去, 但完全沒有任何中共國元素的產品,在很多情況下, 對這些東南亞國家來說是不可能的。 目前的現實就是,東南亞國家當前在生產上都非常依賴中國的零件和原材料。 對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來說, 要想在生產中減少使用中共國的零件,就意味着得把整個供應鏈翻個底朝天。 據估算,東南亞出口產品裏,目前有大約六到七成的零部件都來自中共國。
據川普政府的官員說, 協議中沒有提供這些關鍵細節, 一個原因是美國還在跟其它相關國家進行談判。而且, 美國這邊也正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們希望這次能夠找到一個更加嚴謹的標準,能儘量堵住中共過去7年用洗產地的方式,來規避美國的高關稅這樣的做法。 確保其它國家出口到美國的東西不只是簡單的把從中共國進口的零件組裝一下就完事的那種 情況。 川普政府官員說,有關判斷轉口貿易的具體辦法, 預計會在8月1號左右公佈,因爲那天就是美國提高關稅的最後期限。 川普這個專門針對中共的條款,未來能真的達到實際效果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是一個目前在媒體和社交平臺上被廣泛爭議 和討論的話題。 目前主要有兩個截然對立的觀點。
首先, 有中共國背景的人普遍都在強調這個條款最終會形同虛設。 例如,歐亞集團的一箇中國區主管就斷言說:
“這規定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中國公司有的是辦法繞開它。
與此同時,那些東亞國家, 既沒有動力去執行這些措施,也沒有能力去收集數據來確定所謂的本地成分到底有多少。” 也有消息說, 中共對這個條款從一開始就非常惱怒。
目前, 中共國在東南亞有巨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也是很多東南亞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
中共一定會利用它的這些影響力, 來威脅這些東南亞國家,讓他們不敢嚴格遵守這個條款。
同時,和上述觀點對立的第二個觀點是:
川普的這個條款, 正好在給衆多東南亞國家提供了一個擺脫對中共產業鏈極度依賴的契機和動力。
長遠看, 這個條款會推動這些東南亞國家從經濟到政治上逐漸擺脫中共的控制。 我本人更認可這第二個觀點。
任何小國從內心深處對自己身邊的龐然大國都 是有恐懼和戒備心的。
特別是中共這樣的, 時不時就要在領土問題, 海域問題,或水資源等問題上和周邊鄰居小國擺擺威風的大國。 因此,減少對中共產業鏈的依賴,對這些國家來說, 是真的有動力的。 以前, 個別國家可能會顧及中共的威脅,而不敢大張旗鼓的針對中共洗產地的做法大打出手。
現在好了, 美國的川總明確要求我們必須這樣幹了, 抱歉,我們也是身不由己呀!
據此前來自不同渠道的報道, 今年以來, 在東南亞各國還在和川普政府談判的過程中,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 就以爲打消川普政府的顧慮爲理由,採取了一系列行動。 包括: 加強對各自國家港口貿易的審查,推出新的原產地規則, 把審批流程集中起來統一管理,還對搞轉口貿易的人處以重罰等一系列措施。
目前,越南,菲律賓, 印尼等國的很多面向出口的製造業企業都是由一些跨國企業開辦的。 這樣跨國企業,有來自日本, 韓國的,也有很多是臺灣,香港,甚至是中共大陸的老闆開的。 對這些跨國企業, 只要從經濟或法律層面逼迫一下,他們完全是有技術 和資金來選擇在在不同國家生產各種零件的比例的。
各國官員非常清楚這一點。 川普政府和各國定的這個條款,要求提高出口商品的 “本地成分比例”。 這個要求,對提升這些東南亞國家自己製造業的綜合能力, 提升各國的就業和經濟發展都是絕對有好處的。 這些東南亞國家, 爲什麼不正好利用這個機會,逼這些跨國公司把更多的產能從中共國轉移到他們這裏哪? 事實上, 從社交平臺和各種媒體報道中, 我們已經看到,當有些跨國企業看到東南亞政府在這個問題上 的強硬態度後,他們很多已經開始行動, 已經在調整自己的供應鏈, 在生產中用上更多本地製造的零部件,來積極滿足這個新條款的規定。 在越南平陽省的一個工業園區內,廠房裏傳來木材切割和打磨的聲音。
鄧克站在生產線旁,看着工人們組裝一批准備出口美國的橡木餐桌。 他是上海一家傢俱出口公司的高管,公司在這個園區有一家加工廠, 八成的訂單都銷往美國市場。
2017年,中美開始第一次貿易戰。 像鄧克所在的面向出口的家居企業,紛紛把生產轉移到越南, 以此規避美國針對中國的高出口關稅。
鄧克回憶起剛搬到越南時, 雖然知道當地有原產地規則,但執行相對寬鬆。 那時他們從中國運來板材和五金配件,在越南進行組裝加工, 基本就能滿足要求, 順利出口美國。
鄧克說:
"現在越南政府查得越來越嚴了。"
他拿出一份詳細的成本分析表,說:"按規定, 從中國進口的原材料不能超過總量的30%,而且產品在越南的加工增值必須比進口原材料的價值高出40%。每個數據都得經得起檢查。"
爲了應對目前日益嚴格的越南政府的執行標準, 鄧克的團隊花了半年時間優化供應鏈結構。
他們開始從越南北部採購木材, 與當地的五金件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還增加了更多的本地加工工序— —從簡單的組裝擴展到塗裝、 雕刻和精包裝等等, 每一步都在努力提升產品的本地增值比例。
黃昏時分, 一輛裝載着這批努力達標產品的集裝箱卡車緩緩駛出工廠, 朝着胡志明市港的方向開去, 那裏, 一艘貨船正等着將這些產品運往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 鄧克苦笑着說: "我們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達到所有標準。我們在中國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了。中國國內 那捲的程度,我們根本回不去了。爲了能繼續在這行裏混下去, 眼下這是我們唯一的活路了。"
在鄧克努力保證他的企業能在越南生存下來的這個故事的背後, 其實還隱藏着另一個故事: 那就是,那些鄧克在中國的老供貨商們, 那些原來爲鄧克生產木板和傢俱五金件的中國企業, 從此再也不會收到鄧克的訂單了。
如果那些中國企業的老闆, 錯誤認爲這些訂單的流失,只是當前中國經濟週期低谷的表現, 因此, 依然堅持等中國經濟週期迴歸,那麼這些企業老闆未來註定將會賠更多的錢。 認知決定命運!
川普和南亞各國簽署的這些貿易協議, 給世界貿易,特別是給中國經濟,帶來的絕對不是一個週期性的低谷, 而是一個新的世界貿易格局的開始。
什麼叫新的全球視野? 誰能迅速把認知調整到這個新的現實中來,誰就擁有新的全球視野。 如果說川普和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等國的最新貿易協議, 是川普給其它東南亞國家 和美國的未來貿易協議提供了一個藍本,那麼, 川普和日本最近達成的貿易協議,就是他給韓國, 臺灣等這些東亞發達經濟體提供的一個參照。
2024年, 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約爲 694 億美元,約佔日本對美國出口總額的49%。 雖然這個比例也很高,但是,日本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汽車和零部件、 電子產品、工業機械和設備等。
這些產品技術含量較高, 美國比較難迅速找到其它國家替代。而且, 美國和日本之間存在的聯合防禦協議, 這也讓日本發展和美國國家安全相關的關鍵產業鏈的組成部分。 基於這些考量,日本和美國簽署新貿易協議的基本內容是互相讓利的。 未來互相徵收15%的關稅。
這對日本的經濟命脈產業, 汽車產業,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這樣意味着日本汽車賣到到美國, 關稅從 目前的 25% 降到了15%。
同時, 這個協議對美國的農民也是一個好消息, 提高了美國大米這樣的農產品進入日本的機會。
在川普推出他的新關稅政策前, 美國 和日本的貿易中互相之間徵收的實際關稅,平均在 2%到3%之間。 也就是, 那時兩國貿易的關稅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新協議規定雙方此後會互相徵收15%的關稅。這樣一來, 兩國貿易的關稅成本就不再是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素了。 單純爲省15%的製造成本, 而選擇從對方國家購買商品,這樣的做法就不划算了。 川普的新關稅相當於在美日之間築起了一個不高不矮的貿易壁壘。 如果說3年多前的烏克蘭戰爭,引發了地緣政治陣營之間的貿易壁壘, 那是對全球化發起了第一輪進攻,如今川普的新關稅政策, 在美日這樣的盟國之間也開始構築貿易壁壘。
因此,我們今天開篇就說, 川普的關稅政策是對二戰後全球化進程的全面逆轉,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不過, 在美日目前公開的貿易協議中,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條款。 這個條款提到, 日本將投資5500億美元到美國,用於發展美國的戰略性產業, 包括能源、半導體和造船等。
|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senior consultant &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