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如何轉化金錢為善財
佛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陀說:「為了外在境地的緣故,我們要搬到什麼時候為止呢?這不是究竟解決之道啊!根本的解決方法應是:如果我們受到輕賤,就要心不動念,以忍止諍,護於口,行於心,直到他們不再輕賤為止。」
佛陀接著又說:「一個開悟的人,安忍如大地,不應該受毀譽褒貶而動搖意志,以無我觀,觀察諸法虛妄,那麼我、人的幻象,乃至世間所謂的好壞,不過如水上泡沫,乍起乍滅,哪裡會恆常不變呢?」
佛教是讓人得幸福的佛教,是讓人有成就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教人的宗教;恆以「無常」觀看人間而悟得「諸行無常」,勇猛精進並能「諸法無我」,「以無所得故」才能於「真空」得「妙有」,「涅槃寂靜」,成就無限。
這正是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何轉化金錢為善財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衡量功成名就的標準之一就是賺大錢。其實,關於財富,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人要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養家活口?何況布施救濟,也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更不要說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都需要國庫的豐實作為後盾。因此,人間佛教不輕賤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都是有用的助緣資糧。
然而,我們也必須明白,世間的成就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我們讀書做人、成家立業,無不希望有所成就。但成就不是憑空想像,也無法不勞而獲。適當的外緣幫助,固然對自己有利;過分的依賴他人,也不能有所成就。
人往往貪心,如果有了錢,就會只想把錢存到銀行裡,就要積聚,那就不能創建事業;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五家共有*1的,若能夠不執著於錢的擁有,讓錢財流通,成就更多的好事,才能發揮金錢的價值。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那麼俗世的錢就兼具了出世與入世的大用。
有些人執著於修行就不要有錢、不能有錢,要住在貧窮裡;但是,貧窮並不保證更高的道行,這樣也是有我、有住,執著於「我要有貧窮的樣子」才是行者。除非一個人不必做事,要做事就離不開錢,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若是一無所有,怎麼財布施?我們度生、布施,要有體力、才華、能力或願心,為什麼獨獨要排斥輕賤錢財,心或物質的貧瘠,在不同層面上會令布施和度眾有所侷限。
真正值得關心的課題,應是如何將信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有利眾生的事情上,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夠」的執念。現代化的佛教,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財富乃
*1 財富乃五家(王賊水火惡子)共有:
「王」意指國家的苛政賦稅,或貪官汙吏以種種的手段侵奪百姓的財物,使民不聊生;
「賊」是指強盜土匪,劫奪人們的財富;
「水、火」則包括天災,人禍、疾病,都能使人傾家蕩產;
「惡子」是指不肖子孫,浪蕩家財。
資料來源
- 第一類【經義】 / 006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
- p030 第一章 成就:波羅蜜 / p034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337
|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
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