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立正安國論>與台灣建國百年的心思維


       <
立正安國論>與台灣建國百年的心思維


趙 永 祥*


                       

學術部教授組



前言



今年欣逢台灣建國百年,兩岸經合會架構也隨之正式啟動,官方對官方制度化協商展開,雙方在經濟議題發展出的密切互動關係,讓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進入新紀元,建國百年,兩岸進入後ECFA時代談判年。ECFA(兩岸經濟協議)去年6月29日正式簽署,9月12日生效,兩岸協商重點開始聚焦於ECFA實施與後續投資保障等4項協議的談判。可以預見的是,馬政府至2012年之前,兩岸關係重點除了ECFA,還是ECFA。事實上,ECFA是一個經濟合作「架構」,除了早期收穫清單(提前降稅、市場開放)部分是最具體結果,最快上路實施,其餘的兩岸經貿重大議題,都必須透過雙方建立的ECFA兩岸經合會架構進行協商。ECFA後續協商議題主要分為4項,一是去年8月即展開協商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另外3項,包括針對未納入早收清單的5000餘項貨品(農產品除外)進行降稅協商的「貨品貿易協議」;未納入早收清單的「服務業貿易協議」,以及負責仲裁ECFA經貿糾紛的「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不管是早期以出口為主的台商投資,「投資帶動貿易」驅動兩岸貿易額高速成長,還是近期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台商轉攻大陸龐大內需,兩岸投資貿易關係只能向前走,無法回頭;日本、韓國等亞洲鄰國,也爭相與被譽為「世界市場」的中國大陸加速結盟。


在兩岸簽署ECFA後,國際市場競爭宿敵韓國即動作頻頻,中國大陸與韓國可能在今年內展開談判,ECFA加上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可能讓東亞經貿版圖發生翻天覆地改變。不過,未能納入ECFA早收清單項目貨品,對兩岸而言,都是敏感性很高的產品。工業局官員表示,貨品貿易後續談判相當複雜,正準備與業者密集進行溝通,「正常國家談判需要2年以上時間,時間很趕」。未來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台灣爭取重點鎖定工具機、石化、汽車整車以及面板等台灣具競爭力的強項,儘管後有韓國追趕,官員說,「只能盡力」。ECFA後續談判不只貨品,目前進行中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不管是投資人定義、爭端解決機制、台商人身安全、財產徵收等,都涉及1、20年來兩岸敏感政治因素。不過,兩岸投保協議已列為第7次江陳會簽署優先目標,是最可能在今年簽署完成的協議。另一個可能簽署完成的協議,是兩岸爭端解決機制協議,這項協議主要目的是作為ECFA執行過程中的公正仲裁、調處機構。ECFA簽署、生效後,兩岸從過去的政治對話,正式進入實質經貿議題談判階段,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組成,開啟兩岸官方與官方制度化協商新頁。任何一項協議簽署,都將對兩岸經貿,乃至於東亞經貿布局產生關鍵性影響。



本文將以「立正安國論」為主要理論依據,闡述在新逢台灣建國百年之際,政府、宗教與人心應如何調整以達國運昌隆,經濟穩定發展,社會祥和,家庭和諧之目標。


本文

一、「立正安國論」之源起與內涵


日蓮大聖人的御書中最為人知的,還是「立正安國論」。不僅日本高中課本有提起,甚至在《讀賣新聞》所進行的「希望流傳到二十一世紀的書」這項問卷中,也被選為日本第二名著。雖說有名,但相信沒有比日蓮大聖人的「立正安國」法理,更受許多日本人誤解[1]。然而,SGI池田會長對於內村鑑三的觀點提出說明:「大聖人會掀起法戰,一是為了轉換末法此鬥爭時代,令萬人得以顯現佛性;二是為了締造民眾幸福與和平的時代。因為大聖人珍視正法,又對人民充滿慈愛,所以不得不為法、為民奮鬥」。


事實上,日蓮大聖人之境界是廣大無邊、無遠弗屆的。正因為慈愛世人,所以會嚴懲魔性;正因為要從根本救濟整個時代,所以其境界是跨越時代本身。相信此和平思想的精髓,很少有智者能正確體會且完整論述。因此,研讀「立正安國論」,是在創價學會御書講座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亦是「日蓮佛法的人本主義」重點所在;另一方面,唯有出示創價學會貫徹實踐廣宣流布大願的「立正安國」觀,才能扭轉至今日蓮大聖人被許多人誤解為傾向國家主義的形象,進而讓日蓮佛法更加昇華成為世界宗教,飛躍發展。


日蓮大聖人奮戰的一生皆以「立正安國論」為主。因為實現立正安國,正是大聖人弘教的根本目的。至於何謂「立正」?「安國」又意指什麼?「正」的具體意義是什麼?「立」又是指什麼?「國」又是指什麼?有關這些問題,七百年間,多數拜讀過「立正安國論」的人,大都自以為懂,實際上,卻是誤解連篇。如果能理解「立正安國」的真意,那麼對創價學會、SGI所推動的運動意義,也就會有正確的理解。正確明示出「立正安國」的原理,才得以證明日蓮佛法乃是領導今後人類社會的人本主義之宗教。個人在廣布過程中曾經被一位學者問起,「日蓮大聖人的一代化導是:始於立正安國論,終於立正安國論」[2],這句話之明確意義為何?



二、台灣建國百年與立正安國論之關聯性



台灣應如何在建國百年之時在馬總統的領導下能安定國家且又風調雨順?此一議題是筆者近來一直在思考之問題,個人計畫要以大聖人的「立正安國論」[3]為基礎作一探討與解析。御書中提到,所謂安國是謂「民眾得享安穩」,首先想簡潔講述「立正」和「安國」的關係。「立正」是「安國的根本條件」,而「安國」則是「立正的根本目的」。日蓮大聖人於「立正安國論」所說的正法,是指「實乘之一善」(御書31頁)。此一善即指法華經之法理,因為唯有法華經道出能令每個民眾開顯佛性此根源力量而成佛的法理。所以說,確立對法華經的堅信,也就是「個人層次的立正」。換句話說,人人應以自他皆成佛為目標。日蓮大聖人在文應元年(一二六○年)七月十六日,向掌握幕府實權的北條時賴呈上〈立正安國論〉,其中指出:「你要盡早改變信仰的心,迅速歸依實乘的一善,若然這樣,則三界全是佛國土,佛國又怎會衰微呢!」(御書32頁)主張唯有歸依正法,才能實現真正和平安穩的國土、社會。這就是,「立正安國」的原理。而且,正如第二十六世日寬上人對於〈立正安國論〉的「安國」的解釋:「該文雖然是為了安定日本國,其意義是通達世界及未來」(意譯)。〈立正安國論〉是為了要實現當時日本的安國而著作,其中所講內容是顯示實現全世界的和平與安穩的法理。將日蓮大聖人的佛法廣宣流布,就是意味著實現全世界的「安國」。在正值台灣建國百年之際,筆者欲藉由〈立正安國論〉之理論闡述其對一國安定具有高度深思之意涵。
  



實際上,末法凡夫若能受持得以湧現佛界的法──「三大秘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那也就是「立正」的根本實踐之道。此外,法華經的歸結所在,「尊敬他人」、「生命尊嚴」的理念若能成為維持社會的哲學,這也就是「社會層次的立正」。而「立正」的目的「安國」,則指要奠定一個能令民眾幸福安穩,而且能提升人格境界的和平社會。 總而言之,「民眾的安穩」、「民眾的和平」才是大聖人所追求的「安國」本質。當然「安國」並不是指只求權貴的安泰。「安國」也要看如何對「國家」定義?相信這會左右「安國」的意義。到底是以民眾為中心來看國家的意義,還是以當權者為中心來看國家,這也就是許多人會誤解「立正安國論」的最大理由。佛教自傳入日本以來,都是以鎮護國家為目的,也就是以祈求「支配者的安泰」為目的。此處所謂的國家是指,以支配者為權力構造中心的國家。很多人以為大聖人所謂的「立正安國」,與從前的鎮護國家的思想是一樣的。可是於大聖人的時代,雖然那種固有的國家佛教,一直以握有與當權者相同的權益與權勢為自豪,但是其教義早已喪失了宗教性。大聖人聖誕前一年所發生的承久之亂[4],就是國家佛教失敗的象徵。盛行祈禱的朝廷竟然輕易被打敗。大聖人自幼就對這種祈禱佛教及國家佛教的教導產生疑問。而主張超越這類佛教的就是大聖人的「立正安國」法理。大聖人為了實現民眾的安穩與和平,而想弘揚末法的正法南無妙法蓮華經,這一能從根本帶給民眾活力的法華經真髓。真正反映出大聖人「以民眾為中心的安國」思想的,就是在「安國論」一開頭的問答,客方和主方大嘆民眾的悲慘樣相與宗教的無能。


三、以<立正安國論>之精神從全世界消滅「悲慘」二字



大聖人先在執筆「立正安國論」前一年所寫的「守護國家論」開頭明言,不能體恤「民眾之苦」(御書34頁)的國主,必將墮入三惡道。之後,再對當時的最高掌權者北條時賴提出諫言書「立正安國論」。諫言一事,等於是向絕對的權威權力提出異議。如果沒有立下不怕遭遇危及生命之大難的覺悟,是無法付諸行動的,大聖人就是以此覺悟向權貴諫言。是因為大聖人無法克制其想救濟民眾的心。同時也因為對時賴此人還抱著一線希望。大概是大聖人認為時賴在掌權時,的確施行了種種有益民眾的政策[5]



在御書中有一段提到:「旅客來嘆曰:自近年,至近日,天變地夭、飢饉疫癘,遍滿天下,廣及地上。牛馬斃途,骸骨盈路。死亡之輩,既超大半,敢無一人不為其悲慟者!」並說:「飢疫益見侵逼,乞食充瞿,傷亡滿目,臥屍可以為台,並骸可以為橋」(御書16頁)。此段主旨在說明客方來訪大嘆,近年來以至近日,天災地變遍起,飢饉疫病連綿不絕。牛馬倒斃路中,滿街骸骨。死者已超過大半,沒有人不感到悲痛」。況且飢饉、疫病日益擴大,四處可見乞丐流民,觸目皆是死者。屍體堆積可成瞭望台,橫接則可成橋。此文雖然簡潔,但其悲慘樣相則是無法想像。連牛馬也橫屍路中,可見當時整個時代的生命力有多薄弱,民眾有多痛苦[6]



對於當時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情景,大聖人並不逃避,反而正視之。並透過客方的苦嘆,來述說其實態。可見大聖人一心想拯救飽嚐生靈塗炭之苦的民眾。事實上,這份願與懊惱不已的民眾「同苦」之心,正是「安國論」的根本所在。這份「同苦」心不單是發自感傷或同情,也是出自佛所肩負要令民眾幸福的使命感。大聖人認為必須打敗導致民眾不幸的根本魔性,因此直言不諱。應該拯救的是生靈塗炭的民眾,應該譴責的對象是陷民眾於苦海的魔性。戶田先生曾於1957年的《大白蓮華》新年號上,曾如此論述:「但願與我志同的人士,不要讓『悲慘』二字再次用以修飾「世界、國家、個人」等字眼,讓我們以此心願來迎接充滿希望的新年。」



想從世界上消滅「悲慘」二字是一種理想,要真正實現的確有其難度。所以我們誓必要與令民眾痛苦的魔性奮戰到底,此即佛心,也是勇猛之心。若沒有胸懷此心,則無法指揮廣宣流布。總而言之,大聖人於「安國論」開頭雖已寫下其執筆動機,但相信其根本動機應是「要與民眾同苦」。若此言無誤,則「安國」所標榜的目標,顯然是「謀求民眾的安穩」。



從大聖人的「立正安國論」墨寶中使用的「國」這個漢字,可看出其重要的啟示。大聖人於安國論中使用了「囗」中加上「玉」、「或」和「民」三種字體。「國」字裏的「戈」則表示,要靠武器來保衛領土。然而安國論中,卻約有八成都是在「囗」中使用「民」字。「國」乃指「民眾生活的場所」。這也是在隱喻,國家應以謀求民眾幸福為本。此外,大聖人更針對國主和民眾的關係指出:「王以民為親」(御書1639頁)。意指,政權必須受到民眾的支持,否則將被推翻[7]。由此明顯可見大聖人其以民眾為本的思想。




池田SGI會長曾有如下的指導:「立正」是「安國的根本條件」,而「安國」則是「立正的根本目的」[8]日蓮大聖人於「立正安國論」所說的正法,是指「實乘之一善」(御書31頁)。此一善即指法華經之法理,因為唯有法華經道出能令每個民眾開顯佛性此根源力量而成佛的法理。所以說,確立對法華經的堅信,也就是「個人層次的立正」。換句話說,人人應以自他皆成佛為目標。實際上,末法凡夫若能受持得以湧現佛界的法──「三大秘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那也就是「立正」的根本實踐之道。此外,法華經的歸結所在,「尊敬他人」、「生命尊嚴」的理念若能成為維持社會的哲學,這也就是「社會層次的立正」。另一方面,日本創價學會森中副教學部長:說是「安國」,但也要看如何對「國家」定義?相信這會大大左右「安國」的意義。到底是以民眾為中心來看國家的意義,還是以當權者為中心來看國家,這也就是許多人會誤解「立正安國論」的最大理由。

四、廣宣流布與世界和平之關聯性


大聖人向來都是以謀求民眾幸福為本。何況大聖人是主張道出萬人皆可成佛的法華經,會以民眾為本,也是必然的。戶田先生曾說:「其實所謂的政體、政權,從大體來看,都是會隨著民意與時代而變。若被這種變化無常的權力所蒙蔽,不對民眾矚目,那就妄想推動廣宣流布,這個能讓複雜社會化為寂光土的大業。」筆者認為,廣宣流布如果不放眼民眾,以民眾為主,就不會有進展。廣宣流布若無進展,則人類將永遠陷入陰霾,以及不幸的輪迴中。此事我們一定要銘記於心。所以說,以一傳一的方式踏實傳布佛法,才是廣布活動的基本。由此可見,創價學會的每一位學會員每天都在從事譜寫壯大且確實的歷史偉業。


既使現在我們的活動即使不顯眼或被誤會、沒有獲得正確的評價,那都無妨。從永恒的生命觀、歷史觀來看,那不過都是一瞬間的事情,不足為道。慧眼識英雄。如今,對我們的活動表示贊同的有識之士,年年增加。何況,世界是站在學會這一方,已經進入這種時代了。總而言之,我們的足跡,一定會受到大聖人及十方諸佛、菩薩的讚嘆。從世界各國、各界對池田先生的無數表揚,足以證明學會所從事的偉業。這些表揚對位於世界上每一位創價學會知會員而言是最大榮耀。SGI池田會長曾說: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世界和平」、「民眾幸福」,這就是廣宣流布。希望後繼的青年不但要步上我所開闢的道路,更要擴大延續下去。進而,要成為幸福的使者,活躍在世界各角落,這就是我的心願。若說「以民眾為本」是大聖人安國論的根本所在與出發點,那麼「世界和平」就是大聖人安國論的結論。就結論而言,「安國」、「國家安定」所指的就是「實現和平」。


末法眾生,凡事都好爭執戰鬥。若想從根本阻止這股狂流,唯有湧現人本身的佛性,此外別無他法。因此,湧現佛界才是最本源的和平之道。大聖人奮鬥的目的就是要讓此和平之道化為永恒之道。而我們就是繼承了大聖人此奮鬥精神。因此,我們可以瞭解,「以民為本」和「世界和平」才是大聖人安國觀的本質。大聖人的思想,一直是把民眾生活場所視為「國家」。然而有些日蓮主義者竟然把大聖人的思想曲解成傾向國家主義並加以惡用,這實在令人無法容忍。總而言之,同樣是「國」字,此「國」到底是「以權力者為中心的國」?還是「以民眾為中心的國」?凡事以這項基準來判斷,就能識破這些日蓮主義者的荒謬[9]


「應先祈國家,而後立佛法」這段話的真意,是客方說「應先祈求國家安泰,消災息難,然後再詳細請教主方,什麼才是正確的教導」。「安國論」的結論部分,主方向客方說:「汝其早改信仰之寸心,速歸實乘之一善。若然,則三界皆佛國,佛國焉衰?十方悉寶土,寶土焉壞?」(御書30頁)。 可見,大聖人一直以「立正」為根本大前提在考慮如何「安國」, 才會道出非實現「靠立正安國」此真正和平不可的心境。可是當時流傳在民眾之間的念佛教義卻大力鼓吹,世人應逃往來世、他土,企圖阻礙主張應於現實世界實現和平此法華經的教導。總而言之,日蓮主義者們錯解此文,是由於國家主義此先入為主的想法作祟,才會錯覺「應先祈國家…」此文意是大聖人在表明應奉國家主義為至上。總言之,重點在於,如果分辨不清大聖人以民眾為本的安國觀,就無法瞭解大聖人的和平主義。


湯恩比博士認為國家主義是一種「視人類集團力量為信仰對象的宗教」。日蓮主義者表面上引用法華經和大聖人御書裏的話,但其內心卻是,把國家當成偶像崇拜的「國家主義」信奉者。這些人的行徑正如御書所言:「雖學佛教,還同外見(雖然學習佛教,反而成為外道)」(御書404頁)、「雖用如此日蓮而信心不誠,國必滅亡」(御書952頁)。此外,矢內原忠雄也說過同義的話,他說:「日蓮是因法而愛國,不是因國而愛法。(中略)立正方是安國之因,若想靠安國立正,則是本末倒置。日蓮所志向的不是國家主義的宗教。」


法華經此法不但是宇宙根本之大法,更是恆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變、萬古不移的大法(中略)。不管是人類或是國家,皆不容背離此大法,若有違背者,會立刻遭受法的懲罰,那些所謂的日蓮主義者認為,人只不過是為了國家繁榮的手段,凡事都要奉獻給國家權力,則是其宗教觀。相對的,牧口先生卻是把國家視為為了人類幸福的手段。這點也是兩者決然不同之處。牧口先生和日蓮主義者的不同處也顯現在教育觀點上。


如何才能發揮在萬人生命裏具備的偉大潛力,此即日蓮佛法、創價學會運動的根本目的。因此,牧口先生才會與阻擋達成此目的的權力魔性徹底奮戰,並且毅然對國家諫言。戶田先生曾說:「其實所謂的政體、政權,從大體來看,都是會隨著民意與時代而變。若被這種變化無常的權力所蒙蔽,不對民眾矚目,那就妄想推動廣宣流布,這個能讓複雜社會化為寂光土的大業。」這真是尖銳的洞察。廣宣流布如果不放眼民眾,以民眾為主,就不會有進展。廣宣流布若無進展,則人類將永遠陷入陰霾,以及不幸的輪迴中。此事我們一定要銘記於心。因此,以一傳一的方式踏實傳布佛法,才是廣布活動的基本。日蓮大聖人當時不但以浩瀚如宇宙的妙法在俯視權力者,同時也親身投入苦惱民眾中,展開奮戰。另一方面,牧口先生偉大之處是,他投身民眾之中,與民同甘共苦,持續對話到底,相信再也找不到為實現廣宣流布,而如此與民眾徹底對話的勇士。令日蓮大聖人立正安國精神蘇生的就是牧口先生。實在是一位不可思議的偉大師匠,越是深入瞭解,就越令人欽佩[10]
   

泰戈爾曾說:「我們應代表人類奮起,必須向世人警告,國家主義是一項有多恐怖的惡性疫病,它正不斷地侵害著現代的人類世界,腐蝕人類的道德活力。」 眾所周知,現今地球出現的溫室效應與所謂自然災害其實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之間的失調問題。如果人們一直互相仇視、憎恨,造成整個社會充滿對立的話,相信即使小小的天災,也會帶來極大的災害。因此不論任何天災都是其人禍的層面。就某個層次來看,人與社會的生命力也會左右災害。可見,大聖人曾在「立正安國論」警告,最大的人禍就是戰爭。


凡事以人為目的,應該糾正把人當成經濟發展手段這種顛倒是非的想法。博士也對於佛法所訴求的,應透過人與人的相互關係與啟發而深化人本身這項實踐,深表同感。至今所謂的安全保障多指「國家的安全保障」,專以保衛國家、領土為最優先。可是,即使國家得保,如果人們的生存和尊嚴受到威脅的話,那麼此安全保障的目的又是什麼?把「以國家為中心」轉換成「以人為中心」—如今這種安全保障觀正重新受到評估。「人的安全保障」此想法,是以捍衛「人」、「生命」此基本想法為出發。而在產生這種想法的背後,不用說是因為區域紛爭、種族歧視等的人權侵害、貧困增加、人口爆炸、環境破壞等全球性問題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因此,如何免遭「三災七難」的威脅,以謀求每一個人民的安全,這一點正是「人的安全保障」表徵,也是台灣在建國百年政府領導人的一項重要課題。


五、結論


世人必須克服戰爭此人類宿疾,實現地球規模的「立正安國」。為達此目的,人類必須從自己本身的改革出發。因此,如何從一個人的偉大人間革命,進而實現全人類的宿命轉換」;因此,站在此偉大革命最前線的就是當今每一位SGI創價人的重要使命。在創價學會中曾碰到部分的學會員遭遇坎坷的人際關係、經濟困難、健康等看似令人不能自拔的逆境問題,其實這些三障六魔都是創造生命正面價值的良機。一個畢生維護正義的人,或許就是因為早年曾經受過委屈才有這般決心。佛道修行讓人視這些危機為轉機,也讓人展現強大的生命力、智慧與毅力把握機會、創造價值。


如今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個相互關連且彼此依存的生命網絡,我們自身所創造的正面價值,也會藉此傳播出去並惠及其他人。如此一來,原本只為改善自己困境而立下的決意,可為社會帶來有意義的貢獻,也可對其他人發揮鼓勵和啟迪的作用。這種由內到外、由自身到社會的演化過程,可於牧口對價值的分類中看到。牧口按由內到外的順序,把價值分類為:美、利、善。「美」指的是美學上的價值,那是在接觸到美好事物時被喚起的正面感官反應。「利」,從廣泛的意義來說,是指一切讓人感到有所收穫的事物,其中包括讓我們生活更方便舒適的物質條件。「善」則是指能使全人類更幸福、社會更美好公正的因素。
   

「宗教」有其別具一格的價值標準,一般的價值觀念是無法用來考量宗教的。牧口卻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因此,可否帶給人類幸福,才是判斷宗教是否正確的標準。他寫道:「除了救人救世之外,難道還有宗教存在的意義嗎?救人不是利的價值嗎?救世不是道德價值嗎?」事實上,SGI的價值論呼籲無論身為何人,無論身在何地,都應為其他人的幸福而行動。崇高的理想是智慧及力量的泉源,它讓人在現實生活中,以最有效的方法,創造最大的價值。就如同SGI池田會長所教導:「唯有致力於一個比自己生命更廣大的目標,才能度過充實無悔的人生。」


個人在本論文最後提出四項重要結論

1. 值此建國百年並在面對這一波全球性金融風暴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若沒有靠這股創價潮流所弘通的「廣宣流布之信心」以及「戰勝魔障之題目」 ,就絕對不能稱為是日蓮佛法一生成佛的實踐,也很難在痛苦深淵中離苦得樂。

池田SGI會長曾指導:「向世界民眾弘揚妙法,開啟絕對幸福之道,就是廣宣流布。」讓我們以妙法為根本,磨練自身,持續不懈怠的前進,向所有人訴說最高幸福法則 ── 日蓮大聖人佛法而持續奮勇進!唯有確立與三障四魔奮戰的信心,才能開啟佛的境界;若沒有與三類強敵奮戰,則無法成佛。

2. 如果沒有提昇生命基調的方法的話,現實生活上的菩薩界和佛界生命,也是不能顯現出來的。

故此,那些朝夕關心社會事情,關心別人幸福,衷心包容別人的人,其人的生命基本是菩薩界,縱使有三惡道和四惡趣出現,亦能輕易克服。令到生命的基調得以向上提昇的,就是「人間革命」的原理;人間革命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湧現佛界,達到一生成佛,此一目標正式身為法華經行者要達成的最高境涯。池田先生曾在一次本部幹部會的指導中提到:「經過嚴冬的考驗,種籽終於迎來萌芽的春天,人生也一樣,超越勞苦才有勝利,從中產生莫大的喜悅。」及「為世法勞苦徒勞苦、為佛法勞苦福運多」的道理,也是創造生命價值的一個重要過程論。

3. 在現實中,生命每一瞬間都在躍動,在十界間起伏變動,每一界都隨時因人之心境改變而隨之改變,法華經稱為「十界互具」 ,即十界中每一界都各具十界。

這一波全球性金融風暴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已經過兩年有餘,筆者曾看到有些人在不知覺中陷入地獄界,但下一刻也可能維持現狀,也可能顯現其他九界中的任何一界,這個法則的重要含義是,所有人不論在任何境界中,都有顯現佛界的潛能。因此,法華經中所提到「十界互具」的原理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教導,給對痛苦命運妥協的人帶來希望與勇氣。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佛界不是最終目的地。如果清楚明白生命中佛界的特徵,就可發現智慧、慈悲、忍耐、活力等皆是從面對困難和挑戰中鍛煉成的。(法華經的智慧第四冊,十界互具與人間革命)

4. 透過一念心以全生命去祈求,絕對能摧毀恐怖,放逐悲哀,點燃希望的火焰,是改寫命運篇章的革命。

要相信自己,相信佛法,絕不可自卑!要深深相信自己是法華經行者,這一生就是為了證明佛法的偉大而存在的,再怎麼樣困難,我也一定要為妙法而活!這樣的確信將帶領自己超越自己的恐懼與不安,戰勝一切!


人不分人種、民族、性別,都擁有無限及豐富的潛能。社會可說是為了發揮此潛能而構成的。創造這種社會,就是「安國」的目的。而這也是「汝欲求一身安堵,必先禱四表之靜謐」(御書30頁)此「立正安國論」的精神所在。日蓮大聖人針對「人的安全」曾作如下分析:「是三毒強盛之一國,如何能得安穩?(中略)飢饉生於大貪,疫病生於愚癡,會戰生於瞋恚」(御書1106頁)。「立正安國」是能淨化生命的根本污濁,實現人類社會整體安全的和平哲學根源。這種哲學絕對不可能只局限適用於日本一國的。實現世界和平與人類幸福是我們佛法運動的目的。看是要淪為「暴力和恐怖的世界」?還是要締造一個「和平與安穩的世界」?上述兩項重要議題正是人類當今所面臨重大的分歧點,也是當今兩岸領導人必須要深思的一項重要議題。


若說「以民眾為本」是大聖人安國論的根本所在與出發點,那麼「世界和平」就是大聖人安國論的結論。就結論而言,「安國」、「國家安定」所指的就是「實現和平」。個人在研讀法華經的過程中反思:若能將自己的生命扎根於永恒的法理,藐視虛幻無常的權力,貫徹非暴力的人道主義,既使身處在這高度競爭、爾虞我詐的時代中,透過勤行唱題、自行化他與廣宣流布的努力,一定能建立起堅固不朽的安樂境涯。最後,個人以聖雄甘地的話作為結論:「哪怕是一個人,也要面對整個世界!任憑世界用佈滿血絲的眼睛瞪著你,也要從正面注視世界。不要害怕,相信震撼你心弦的細小聲音吧!」(引述自《聖雄甘地:我的非暴力》)


筆者在前言中曾提到,今年正好欣逢台灣建國百年,兩岸經合會架構也隨之正式啟動,官方對官方制度化協商展開,雙方在經濟議題發展出的密切互動關係,讓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關係進入新紀元,建國百年,兩岸進入後ECFA時代談判年。當今的兩岸關係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之中找到一最大公約數是兩岸領導人必須要深重思考的一項重要議題,而在本文中,「立正安國論」已經提供相當清楚明確之藥方值得我們去思維。走筆至此,筆者深信,只要每一位創價學會會員皆能有<追求社會安定、國家風調雨順與世界和平,捨我其誰>之信念,並持續勤行化他與廣宣流布,讓台灣能在政府領導人馬總統英明領導之下,全民皆能團結一心;另一方面,分布全球的每一位創價人若能發揚「立正安國論」之精神,則台灣就有機會能向風調雨順、國運昌隆與國安民順之理想境界持續向前大步邁進。



  * 作者:趙 永 祥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





參考文獻

[01]  十界互具與人間革命,法華經的智慧第四冊

[02]  御書全集十六頁

[03]  御書全集二十五頁。
[04]  御書全集三十頁。
[05]  御書全集三十一頁。
[06]  御書全集三十二頁。
[07]  御書全集三十四頁。

[08]   御書全集一八四頁。

[09]   御書全集四0四頁。

[10]   御書全集九五二頁。

[11]  「三毒強盛之國如何能得安穩……饑渴由大貪而生,疫病由愚痴而生,合戰由憤慨而生。」,《曾野殿御返事》,御書一0六四-一0六五

[12]   御書全集一一0六頁。

[13]   御書全集 一四九一-一四九二頁。

[14]   御書全集 一五二七頁。

[15]   御書全集一六三九頁。

[16] 日妙聖人禦書,御書選集五 P.102,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   池田大作,《人間革命》 第4冊 89-92頁,168-170頁,正因文化事業。

[18]   聖雄甘地:我的非暴力》,148-149頁

[19]   佛法概論
http://cht.sgichn.org/sgichn/index.php?id=328

[20]   <創造價值>, 200610月《SGI季刊》   

http://www.sgichn.org/cht/buddhism/concept/creating_value_cht.html


[21]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議文本

http://www.ecfa.org.tw/ShowNotice.aspx?id=1053&catalogue=ECFA




註解說明

[1]   日本的著名學者內村鑑三,雖然對日蓮大聖人的評價極高,但針對大聖人以「立正安國論」諫言一事,卻作了如下的評述:「爭鬥的結果只有一個,不是自宗就是他宗滅絕。實在難以區分日蓮的個性,到底是熱情過人,或者是瘋狂;我對日蓮的形象,除去好鬥個性,日蓮應是我們理想中的宗教家。」


[2] 大聖人是於建長5(1253)4月28日立宗宣言。從這一天起,日蓮大聖人便展開其為了改革時代和社會,以及救濟全民眾的法戰。「立正安國論」就是於立宗七年後的文應元年(1260)7月16日提出的。大聖人可說是從「上諫國主」之後,正式展開改革時代和社會的挑戰,這就是所謂「始於安國論」。大聖人所受的大難,也是由於提出「立正安國論」,才變得更加劇烈。提出「立正安國論」的隔月、文應元年(1260)8月27日,大聖人就在鐮倉的松葉谷草庵遭受念佛者襲擊,企圖殺害他(松葉谷法難)。這場襲擊事件分明是背後有當權者撐腰,才可能發生的。接著於翌年、弘長元年(1261)5月12日,遭遇伊豆流罪。據說,是由於念佛的熱中信徒北條重時(當時的執政北條長時之父)對「立正安國論」的內容大怒而引起的。

[3]  安國論之緣起說明
 
正嘉元年八月二十三日,戌亥時,出現前所末有的大地震。同二年八月一日,刮大風。同三年發生大飢饉。正元元年大疫病流行。同二年全年四季大疫病不絕。萬民之中,已有超過大半瀕臨死亡。因此,國主為這事而驚恐,根據內與外典而作種種的祈禱。雖然如此,絲毫未見應驗,反而令飢餓疫疾等增加。日蓮眼見世間情勢,遍閱一切經典之下,得知祈禱沒有應驗,反而增加凶惡的原因的道理和文證。終於迫不得已而寫成這一篇論文,將之名為《立正安國論》。
 
該論文大意在說明日本國是天神七代、地神五代、百王百代、在人王第三十代欽明天皇時開始由百濟國傳入佛法的。至桓武天皇時代,已經歷五十多代、二百六十多年。其間雖有一切經以及六宗,卻未有天台、真言二宗。在桓武的時代,山階寺的行表僧正的弟子中有位叫最澄的小僧﹙後來得到傳教大師的稱號﹚,雖然窮究以往傳來的六宗以及禪宗,仍然感到未能滿足自己的心意。其後初次看到四十多年前在聖武天皇時代,由大唐的鑒真和尚傳來的天台的章疏,才大略地領悟到佛法的玄旨。最後為了佛法的天長地久,於延曆四年在叡山建立寺院。桓武皇帝表示尊崇,而稱之為天子本命道場,捨棄對六宗的歸依,一心一意地歸伏天台圓宗。
大聖人在世當時的日本,天災、戰亂等三災七難紛然競起,民眾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大聖人為挽救當時的民眾脫離苦難而著作〈立正安國論〉。


[4]   【承久之亂】發生於鐮倉時代初期、承久3年(1221年)的爭亂。

[5]   時賴於寶治2年(1248年)閏12月23日,曾訓戒對民眾專橫的武士說:「能確保(農家等人的)田地及安撫人心,才是文武官員的行動準則。」此外,時賴也很重視奠定唐朝發展基盤的唐太宗言行錄《貞觀政要》。該書一貫的主旨都在論述,身為賢君的條件是:「端正己身」、「採納臣下的諫言」。

[6]   從正嘉元年(1257年)到大聖人提出「安國論」的文應元年(1260年)為止的四年間,連續發生了大災害。例如,正嘉元年八月,鐮倉發生了大地震,隔年也發生了大風暴、洪水等災害。再隔年也發生了全國性的饑饉和疫病,而且持續了兩年。民眾可說被摧殘得民不聊生。

[7]   民眾才是孕育一國之主的父母。大聖人說過,當權者是「萬民之手足」,一國之主不僅要保衛如父如母的民眾,而且要成為民眾的手足,奉公效勞,如此才能獲得民眾的支持與尊敬(御書184頁)。

[8]   「立正」的目的「安國」,則指要奠定一個能令民眾幸福安穩,而且能提升人格境界的和平社會。總而言之,「民眾的安穩」、「民眾的和平」才是大聖人所追求的「安國」本質。當然「安國」並不是指只求權貴的安泰。


[9]   這些思想偏誤的日蓮主義者為了鼓吹國家主義,也利用了「立正安國論」。其代表的例子就是「立正安國論」的第七個問答,「應先祈國家,而後立佛法」(御書25頁)。他們只截取這段文字就大作文章強調,讓人誤以為日蓮大聖人是重國家勝於宗教的國家主義者。

[10]
  牧口先生因為和年輕人一起熱心提倡戰爭反對論、和平論而遭陸軍監視,後來毫無理由地被抓進牢裏。雖被要求妥協,但還是不斷抵抗,導致不知是於牢中,還是出獄後便去世。


本論文收錄於2010年學術部全國學術研討會

第十二屆『新世紀人本主義論壇』論文集

日期:2011年1月16日

地點:台灣創價學會至善會館









趙永祥博士 學術全球資訊網


http://eportfolio.ydu.edu.tw/edward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senior consultant &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