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台灣金融人才未來市場之發展方向

             台灣金融人才未來市場之發展方向
           ~ 台灣金融人才新思維

       中國主要銀行目前情況,仍然較偏重企業金融,對於財富管理業務的酌墨較少,所以目前的發展腳步較慢,台灣金融人才除了語言優勢之外,本身對於國際商品的熟悉程度更是高於中國金融服務人員,再加上近兩年金融市場的動盪,也讓台灣的財富管理人員對於商品銷售的流程、售後服務及爭議問題處理有更深層的了解,這些都不是中國金融業者短時間可以趕上的。

       在保險業務方面,中國的保險業務發展迅速,在2009年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兆人民幣大關,並且過去5年每年都是以20%以上的複合式成長在發展,這對於業務漸趨成熟的台灣保險業者是非常好的機會,再加上目前中國保險滲透度仍低,以壽險為例台灣保險滲透度高達13.8%,而大陸僅僅只有2.3%,顯示未來中國的保險業務仍有很高的成長幅度。

       臺灣過去的保險發展,跟成熟國家廠商最大的不同在於保險觀念的建立,過去在中國的保險觀念仍不盛行,所以過去台灣保險從業人員所行銷不僅是保險商品,更有著保險的觀念,台灣在此方面的經驗將是從業人員在落後地區行銷的主要優勢,其次保險業是跟人很貼近的行業,不僅在銷售保險商品需要業務員,之後售後服務也必須要依賴業務員,台灣金融人才和台商等特定族群的地緣性,也是其業務發展的重要利基。

       在投資管理領域上,中國的金融開放程度較低,不僅期貨及選擇權仍剛起步,對於匯率及資本移動也進行高度管制,可是中國金融情勢卻以飛快的腳步發展,再加上人民幣國際化的態勢越來越明確,開放將會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這也意味此領域的人才需求將會大幅增加。

       台灣過去也是由管制到開放,相關的制度、法令及流程都有非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投資的焦點,未來QDII及QFII業務快速的進行,台灣的相關人員經驗至中國發展將會格外受到重視,其次由於台灣是科技業重鎮,所以台灣金融人才普遍對於科技及製造業領域有較深的認識,尤其在企業金融及投資顧問領域,是相對於香港等其他區域金融人才最大的優勢,而目前中國製造業比例仍高,此將有助於台灣金融人才發展。

       台灣和中國語言相通,且文化及觀念也都有高度的重疊性,這相對台灣與其他外資有很大的優勢,未來不僅兩岸金融的爭戰會更為激烈,和國際金融機構也會在中國市場短兵相街,而這場戰爭的核心將會落在「人才」身上,此也不斷的提醒我們目前早已經身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下。

兩岸搶人大戰即將開打

       中國經濟的轉型帶出來的是服務業的崛起,而兩岸政策的開放所導引出來的是服務業戰國時代來臨,未來主導時代走勢的關鍵因素將會落在「人才」及「知識」上,屬於高知識密集的金融產業,將會比以往更加重視人才,我們以國際化及金融業務發展兩大角度去切入未來中國金融人才的磁吸效應。

       近幾年中國金融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再加上新興國家經濟勢力逐漸抬頭,這些都使得中國必須和國際接軌的聲音越來越大,在此趨勢下人民幣國際化及金融創新兩部分將會加快發展。首先在人民幣上,未來亞洲區將會有更多的人採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甚至在美元貶值的擔憂下,逐漸有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其次在金融創新上,全球主要的金融集團都陸續在中國登岸,未來業者一定會希望有更多新式的金融商品在中國銷售,可是目前中國在人才數目及能力上恐怕無法滿足上述兩大業務的發展。

       中國未來主要國際及全國性的金融業務將會集中在上海,可是在金融人才的儲備上卻顯示出嚴重的不足,國際間主要金融城市的金融業務從業人員佔城市人數比例都在10%以上,可是上海金融業從業人員卻只佔了全市人口的1%,此也突顯了隨著國際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人才不足的情況將會日趨嚴重。

       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就是一部開發史,各地的開發已經使得城市化的形況越來越明顯,城市化帶來大量的金融需求,使得金融機構數目大幅攀升,2009年全年中國當年度城市商業銀行新設立數目為12家,調查其無法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業務的主因,竟然是金融人才的缺乏,尤其在中國銀行業急欲快速佈點,但各點的高階主管卻難以尋覓,透露不僅上海國際大城的人才缺乏,隨著城市化也帶出金融管理人才的短缺。

       中國面臨金融人才短缺的問題,不是只能光靠向外挖角即可解決,尤其金融服務業有獨特在地問題,所以作為人才搖籃的大學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而這幾年大學教育的發展更可以看出,產業界人才荒使得搶人大戰的戰火已經延燒到大學,其中師資與優秀學生的西進的戰火更是猛烈。

       早從2003年起,中國為了拼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持續增加大學的預算額度,更大舉上調教授的薪資,希望有國際級的學者來學校服務,而在此同時台灣也有不少知名的教授前進中國講學,中國目的不僅是希望未來學術水準能夠和國際的長春藤盟校競爭,更希望藉由學校紮實的學術基礎,真正培養出一流的國際人才。

       近期台灣的學生的選擇逐漸開始增加,不僅中國香港也加入爭搶優秀人才的戰局,其中香港更是以豐厚的獎學金希望吸引到優秀的學生,而部分台灣學生也在考量未來發展下,陸續投入中國大學懷抱,在2000年時中國大學招收的人數原本只有353人,但在2008年卻快速增加至1973人,未來在兩岸政策更開放後,台灣如何留下人才將牽動未來發展的敏感神經。

知識經濟下的新方向

       金融人才的戰火延燒到大學教育,其不僅代表人才短缺問題的急迫性,也顯示在知識經濟下,決勝的關鍵不僅在「人」,更在「人才」身上,未來產業對於人力資源思考的角度要從「勞力密集」轉變為「腦力密集」,而在時代的變局中,台灣要如何突圍致勝,開放的態度與提人力素質兩方向將是重點。

       開放的態度是吸引全球人才的必要條件,而在知識經濟下誰擁有較多的人才誰就最有機會贏得競爭力。新加坡並沒有很大的市場,也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更沒有主導國際局勢的能力,但是新加坡卻是2010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競爭力排名的第一名,它靠的就是以開放態度吸引國際人才的本事。

       新加坡為什麼能夠吸引人才,除了地理區位與高度發展的優勢之外,外來人士對於新加坡環境的信任也是重點,其中為何能取得外界信任開放即扮演了重要角色,新加坡對企業的開放,使得國際多數主要企業都將的亞洲總部都設於新加坡,對於人才在求職發展上甚為方便,其次對教育環境跟制度的開放,所形成多語言的教學環境溝通不成問題。

       在腦力密集的時代裡,人力素質遠比人力數字來的更為重要,尤其在新興消費勢力的抬頭後,過去傳統大量生產的製造業文化也會被淘汰,擁有創意、品牌及技術等多元優勢才能保持競爭力,而這部分也是台灣過去相對弱勢的地方,韓國在1997年金融風暴遭受嚴重的打擊,可是IMF預估今年韓國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卻可突破20,000美元大關,其成功的原因不僅是政府補貼,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質。

       韓國在過去十年,力求代工轉形成為品牌,現在樂金與三星的產品逐漸能在國際消費性電子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未來亞洲消費實力崛起後,掌握區域貿易整合步調的韓國已經佔有先機了,其次韓國政府在產業政策及研發上的積極作為,使的南韓企業研發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遠高於其他開發中國家,這也讓的韓國廠商的技術水準擠身國際大廠之林。

國際人才平台新願景

       誰掌握知識與人才,誰就能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取得決勝的關鍵,而在金融產業的競爭更是如此,由於台灣過去在金融業務的發展腳步較早,在財富管理、保險業務及投資管理等各領域仍具有優勢,可是隨著中國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領先優勢正以極快的速度消失,未來台灣要如何在人力資源領域保持領先,以開放態度運用台灣與中國獨特的關係將會成為焦點。

       台灣和中國的語言相通,而且文化與習慣也有高度的重疊,再加上ECFA生效後,兩岸關係確定往開放的方向走,開放的環境下將會讓台灣過去的發展經驗及掌握中國市場敏感度的優勢更明確的顯現,所以未來國外金融機構將可以透過與台灣人才的結合,提升進軍中國的成功的機會。

       對中國來說,台灣在生活水準以及接受外來文化的程度仍遠高於中國,此種吸引力代表了人才在此將可享有較佳的生活水準與社會的自由,企業在此能夠擁有較少的政府管制及更多的外國文化,對中國金融業來說,台灣科技產業和國際緊密的結合,更是觀察國際化製造業金融服務的最佳場所。

       以後台灣可以透過和中國的開放,吸引國際的資金及人才來台,也可以將台灣打造成中國前進亞洲及全球的灘頭堡,未來國際勢力不僅可透過台灣走向中國,中國更可以透過台灣走向世界,期盼不久的台灣不僅是亞太的運籌中心,更成為國際人才聚集的新平台。

Website Reference

http://www.npf.org.tw/post/2/8230

(本文刊載於2010.10.01 銀行家月刊)


本文摘錄於2010.10.01 銀行家月刊

趙老師    2010/11/23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