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趙博士財經專欄之32> 台灣地區銀行業西進策略之挑戰


<趙博士財經專欄之32>

台灣地區銀行業西進策略面對之挑戰分析:加分亦或減分 ?



一 台灣地區金融產業進入中國市場之SWOT分析

本文對台灣金融產業進入中國市場來做SWOT分析,俾希望從其評析內容當中,可以獲得有利的建議提供給金融業者做為市場開拓之依據。

1、優勢(Strength)
   


台商赴大陸投資已成為了一種趨勢,尤其近年來台商對大陸的投資金額更是大幅增加,2009年經濟部核准赴大陸投資金額就已高達60.6億美元,累積核准投資金額達820億美元;另據大陸商務部統計,台商赴大陸實際投資金額則為500億美元。大陸銀行貸放觀念與標準仍屬老舊,普遍只接受以土地、廠房或機器設備等動產或不動產作為貸款抵押品,加上大陸銀行的貸款模式與台資銀行不同,通常會先要求廠商將貸款還清後,再重新審核、撥貸,使得融資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台商。而一旦台資銀行登陸,此些問題將可獲得紓緩。因此,對積極搶進大陸的台資銀行而言,台商,是很龐大的一塊商機。目前大陸約有4萬家台商可作為金融業拓展大陸市場之利基,由此,台資銀行在中國大陸其實已經掌有基礎客源。

   


再者,台灣金融業者有結合國內發展之成功經驗,以及兩岸語言文化相同背景、對中國式管理結構較外資銀行易適應等有利因素條件下,再加上兩岸金融交流協商後,給予台灣較優惠之進入門檻及較低的營業限制,台灣金融業者絕對會比外商更具有競爭優勢。其中在票券市場方面,目前大陸貨幣市場仍處於萌芽期的階段,票券業的規模及家數仍非常少,票券還是以銀行之承兌匯票為主,票券業仍有相當發展的空間,而台灣票券業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之歷史,以台灣多年來票券業進步發展之成熟經驗,可協助大陸成立票券市場,充分發揮融通中小企業資金之功能,對台商企業融資有一定之助益。

2、劣勢(Weakness)
  

在大陸全面開放金融市場後,很多外資金融機構其實早已搶進中國大陸市場,包括花旗、渣打、瑞士等,其資產規模均相當大,台資銀行登陸已至少落後10 年,而大陸本土金融機關在經歷一連串改革之後,其體制也已經逐漸改善,因此,台灣金融業者若欲進入大陸市場,其實也面臨了相當嚴峻之競爭。兩岸金融產業規模差距也是台灣金融業主要的劣勢所在,大陸的金融業規模非常之大且快速的在膨脹,中國大陸銀行總資產約為新台幣369兆元,從業人員約有269.6萬人,機構家數共8,877家;台灣的銀行總資產約為新台幣30兆元,從業人員約有16.5 萬人,機構家數約400家,二者規模差距很大;在證券業方面,台灣的證券商屬於中小型規模,已難與大型外資券商直接匹敵,況且大陸證券業近年朝向集中大型化發展,更壓縮台灣業者生存空間。

3、機會(Opportunity)
   


兩岸近年來的交流互動顯得熱絡頻繁,加上台海兩岸間特殊的政治歷史文化情勢,在雙方政策方向及合作共識的加持之下,兩岸之間的交流在未來似乎將會更為緊密,而大陸給予台灣企業西進中國的相關門檻與限制,可能也會較其他外資企業來得優惠許多,也為台灣金融產業進入大陸市場提供一個相當適當的時機點。然而,在大陸市場內,大陸銀行基於政策走向、成本及風險考量,都比較偏愛中大型企業,而相形忽視中小企業。然而,隨著中小企業法的通過,大陸的中小企業也正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起來,此可能是台資銀行的利基所在。因為過往台灣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造就無數中小企業成功的案例,而台資銀行往往是中小企業背後的重要推手,對於中小企業的貸款具有豐富的經驗。不可否認地,集中承做中小企業貸放業務風險相形較大,但風險即利潤之所在。未來台資銀行登陸時,或許可以考慮專攻中小企業這塊市場,攫取商機。



未來中國大陸也將會有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金融服務的相關需求勢必也會增加;另外,目前中國大陸正積極開發新的經濟區域,因此當台灣金融產業進入大陸時,可選擇從與台灣相似的區域包括二級城市或海西特區著陸,以尋求尚未開發之商機
[註1],也能避免剛登陸時就直接與外資大型銀行正面衝突,以海西特區為例,此時外資大型銀行尚未進入開發,對於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台灣金融業而言很有發展潛力,且大陸政策也相當支持,例如台北富邦銀行香港子公司參股廈門市商業銀行就是一例。

4、威脅(Threat)  
   


由於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加上其與東南亞國協國家及其他東亞國家在區域交流之合作上也愈趨頻繁緊密,因此其他國家也積極的尋求進一步與中國達成金融合作上之共識,未來有可能進ㄧ步壓縮台資金融業的發展空間。


[註1]

根據一份金管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台灣銀行業前進中國大陸主要鎖定台商市場,所選擇的投資區域與台商投資累積金額的順序相同,主要以長江三角洲為主,其次分別為珠江三角洲、環渤海京津濟地區、海西特區;即是鎖定台商市場、投資比重以長三角為主;環渤海京冀區潛力大。以一級城市優先,三級城市次之,然後才是二級城市,因為台商企業多聚集一級城市外圍的三級城市,台灣銀行多為追隨客戶進入中國市場,區域選擇也以客戶群落為優先;此外,當地政策優惠也是影響區域選擇的重要因素。IBM 發現,環渤海京津冀區的整體 GDP 為各區域之首、存放款規模高,發展成長潛力大,但受台灣業者關注較少,可在西進三年保守期後納入考量。


由於台灣銀行前進大陸首先以設置分行為主,而為開辦人民幣業務則必須三年以上且連續兩年獲利。不過以現今營運資金兩億之利差所得相對於開辦費用來看,難以獲利,因而建議,銀行可增加營運資金或透過租賃、共享服務來降低開辦及營運成本。更重要的是,應透過 IT 創新打造服務的差異化,如企金網銀、企業金流服務、深耕客戶關係、事件管理及行銷策略聯網,透過與台資或大陸業者的策略聯盟,以聯網合作的方式,整合供應鏈,提供廣域服務。政治大學金融系朱浩民教授亦建議,未來台資銀行可與大陸當地銀行策略聯盟,結合台灣、香港和大陸三地之金融服務,提供台商融資、貿易外匯和財富管理需求,再逐步擴展據點和開發當地業務;亦可透過參股二、三線城市的當地銀行,取得經營主導權,並直接滲透及開拓市場。朱浩民教授強調,採用 IBM 資訊平台會是個突破性的作法,以突破中國區域性經營的限制。





二 簽定MOU與ECFA對台灣銀行業之影響
   

對銀行業來說,MOU就等於是手中握有一張「入場券」,當兩岸簽定MOU後,台灣金融業者即可依據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入會承諾條件進入大陸市場。但若要取得更有利之經營優勢,則就必須要簽定ECFA。畢竟MOU只是備忘錄,而ECFA是一種協議,因此 ECFA層次比較高。若金融業沒有納入ECFA早期收穫名單,那麼簽 MOU等同沒有意義 。

   


簽訂MOU後,台灣已在大陸設立的辦事處可以立即升格為分行,在大陸拓展實質業務,未成立辦事處者,設立後兩年即可升格為分行,但都不能承作人民幣業務,當ECFA簽訂後,才可望避開「開業三年,連續兩年獲利」的門檻,直接承辦人民幣業務。台灣開設之當地銀行亦有機會參股大陸銀行,進一步拓展大陸的金融市場。相對的,大陸銀行業也有機會來台設立分行(或子行),或參股甚至併購我方的銀行或金控公司。從有MOU與ECFA議題以來,金融類股漲聲四起,銀行業者也都樂觀看待簽訂後兩岸金融業之商機,但是情況真有那麼的樂觀嗎?

   


台灣的銀行業大致可分五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銀行受兩岸金融往來的影響程度也會不同。
五種分類如下:
第一類
百分之百的官股銀行,例如台銀和土銀。
第二類
泛官股銀行
第三類
大型民營銀行,例如國泰、富邦、中信、台新及玉山等銀行。
第四類
中型的民營銀行,尤其是有私募基金入股的銀行
第五類
信用合作社改制的小型銀行
第一類
官股銀行
因為決策權是由政府所掌握,因為雖然規模夠大且對於進入大陸市場有高度興趣,但礙於政治方面的考量,前往大陸參股或接受陸銀的可能性很低,比較有可能的發展是去大陸當地設立分行。


第二類泛官股銀行
雖已經民營化,但基本之控制權仍然屬於政府,雖然策略操作彈性比官股銀行大些,但策略仍偏向於保守,除登陸設立分行或參股當地銀行可行性較高外,不太可能參股陸銀。


第三類大型民營銀行
這一類型的銀行是最有可能吸引陸資銀行投資的本國銀行。這類銀行因為規模較大,對大陸市場的消金市場頗有企圖心,除考慮到大陸設立分行外,也想參股當地銀行,但礙於規模小於陸銀,因此與大陸城市銀行合作機會較大。陸銀來台,不論是設立分行或參股,其著眼點絕非台灣當地的紅海市場,而是著眼於消金及財富管理的know-how。大型民營銀行在這些方面經過雙卡風暴及雷曼債等事件之洗禮後,均已培養出拓展市場及風險控管的人才及專業。這一類型的銀行應是未來兩岸金融交流的要角。

第四類中型的民營銀行
尤其是有私募基金入股的銀行,私募基金的做法是低買高賣,買下台資銀行之後,營運和整理一段時間後再出售。


第五類信用合作社改制的小型銀行
這類銀行規模較小,現實情況下,不論是赴大陸設點或吸引陸銀投資的可能性皆不高。因此,尋求和中小型銀行同業合併或加入金控旗下,是較為合適的選項。


三 結論與建議

(ㄧ) 結論


兩岸金融漸次開放後,基於看好大陸金融市場發展的潛力,未來台灣銀行業西進之趨勢莫之能禦。台灣銀行業前進中國大陸佈局,除可擴大台灣銀行業營運規模,強化國際競爭力外,亦可抒解台商中小企業在大陸的融資問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自大陸於2001年加入WTO後,入世的承諾逼使其逐步開放國內金融市場。而在市場先佔的優勢下,外資銀行早已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紛紛成立子行或分行、甚至參股大陸本地銀行,擴張自身的勢力版圖。如此一來,連帶也壓縮台灣金融業者未來的准入空間。換言之,台灣的金融業者進入大陸的利基正逐漸減少中。除此之外,在銀行業者一窩蜂前進大陸搶食金融市場大餅的同時,相關的經營風險亦不容忽視。因為在龐大的商機背後,通常亦伴隨著極大的風險。因此,台灣的銀行業者有必要先做好完整的規劃與評估,包括進入模式、投資金額、區域選擇以及業務推展等策略,都需事先擬定。針對臺灣地區銀行業西進,個人提出下列相關因應對策。



(二) 建議


台灣的產業長久以來以中小企業為主,觀察其特色為藉由垂直分工、機動性強及風險分散,以達到產業規模經濟,而其缺點為研發能力較弱。因此,銀行產業市場結構中由五家金融控股公司形成領導廠商,從事金融商品創新及研發,進而擴展國際金融市場,而其他銀行為跟隨廠商,以延續中小企業的特質,以降低金融風險衝擊國家經濟的程度。


另ㄧ方面,提出台灣地區銀行業正確因應策略,茲說明如下


1.精確區隔市場,分辨目標群客戶的消費行為;


2.針對企業部門建立獨立的行銷隊伍


3.差異化的產品組合;


4.嚴格的風險管理;


5.新資本市場工具,從衍生性市場取得條件最佳之產品;


6.強化管理資訊系統及投資性能佳的資訊設備;


7.重視人才培訓,不斷增加高品質員工;


8.開創新產品與拓展行銷業務。
另一方面,針對大陸市場之需求,積極開拓消金與財富管理市場。
台灣地區銀行業
吸引陸銀參股台資銀行應是著眼於台灣的消費金融及財富管理人才。台灣金融業發展多年,培養出很多優秀的金融人才,特別是在業務及財富管理方面。近年來,大陸內需市場蓬勃發展,消金與財富管理人才需求量也相當的大。實際上,陸資銀行來台參股台資銀行的可能性最高,在台灣設分行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比起大陸,台灣的市場相較起來小許多,近年來島內金融市場甚至有銀行開始關閉分行結束營業,存放款利差也不斷縮小,和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以及較高的利差(3~5%)相較起來,台灣銀行業的經營利基遠不如大陸。因此,陸資銀行來台灣設立分行的誘因並不大。
   


台灣之銀行產業近年來績效不彰,又逢金融海嘯及雙卡利率上限之打擊,根據資料顯示:2008年大陸銀行業稅後淨利為約近3兆新台幣,位居全球第一,平均資本報酬率為17.1%,而我國銀行業龍頭台灣銀行卻僅有7.6%,一些體質不良、資本額小的銀行情況就更差了。兩相比較之下,台灣銀行業的經營報酬率低了許多,在此情況下,要開拓大陸市場,台灣應加強本身人力上之優勢,除鞏固既有台商之企金市場外,更要積極拓展
蓬勃發展的消金市場與強調專業性的財富管理業務。台灣銀行業在現階段已獲准或未來獲准營業後值得借鑑之處:


(1)以發揮各自銀行之優勢或強項業務奠定業務發展根基

(2)優先以本國企業為服務對象,再逐步發展至大陸當地企業及外資企業

(3)積極開發創意性金融商品,做好差異性行銷

(4)無論以何種方式進入大陸市場,應注意規避可能之潛在經營風險

(5)在戰略佈局思維邏輯上可比照外資銀行模式,但戰述運用需俟機變化,並注意當地之民情及習慣

(6)為處於有利之競爭地位,善於運用智慧財產權,設立競爭對手之進入障礙,是長久發展之良好策略

(7)掌握戰場之選擇、戰略之佈局及戰術之靈活運用。



隨著台灣金融機構登陸發展議題受重視程度愈來愈高,台灣金融從業人員未來在大陸發展前景勢必亦受矚目,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台灣金融從業人員被派往大陸服務或訓練,相信未來台灣的金融從業人員在中國大陸之人力資源將有高度發展機會,台灣金融市場為一淺碟市場,金融機構家數眾多競爭十分激烈,而大陸在近年來金融產業突飛猛進,並積極購併海外企業,經濟成長穩健成長,其金融業務需求亦大幅提高,各國大型銀行不斷地至大陸設點營業並擴大市場規模。


台灣銀行前進中國的機會:業務以企業金融為主,年投資規模三百萬美元、鎖定台商市場、投資比重以長三角為主;環渤海京津冀區潛力大。


台灣銀行前進中國的挑戰:法律與信用風險、人才資源招募與管理,以及會計稅務、服務通路。


IBM 對台灣銀行業者前進中國提出三大建議:
1.以小搏大、以少作多;
2.大膽西進、精準求勝;
3.立足台商、放眼中國。



針對全球Finetch發展崛起,究竟蠶食金融業板塊或做大市場是一個複選題而非單選題,目前國際上很多Fintech公司填補金融生態中空缺的地方。


這些缺口不是傳統金融業不願意做,而是金融機構發展屬於經濟規模導向,只有客戶需求大的方向才會做且風險高的業務必須規避。但對Fintech公司來說,這就是市場還有需求沒滿足,因此Fintech公司崛起滿足空缺,也同時藉此把餅愈做愈大。


Fintech時代, P2P平台提供創業家很好的借貸渠道,且還開發出可以同時向多位投資人借貸的平台,當創業家募集一百萬,能夠向一百位投資人募資,而非單一機構或投資人,既降低籌資風險、提升投資報酬,也把債權概念變得更活潑,但相對地,銀行的借貸功能會受衝擊。


Fintech時代,投資人喜歡簡單、快速、透明的服務,透過虛擬通路完成所有交易,需求及消費模式改變,自然驅動提供服務的模式轉變,金融業不但要認識需求,也要盡快因應轉型。



當今政府雖已開放台灣銀行業至大陸設立據點,惟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遲未訂立,嚴重阻礙銀行業者之西進拓展業務契機,隨著世界潮流及服務台商,政府不應再一味地限制,應該積極規劃未來在大陸發展之彈性政策及完善之金融監理制度,俾銀行業者有所遵循並確保其金融操作之安全與營業之穩健。



趙永祥  博士 (第二次修訂版/2017.7/15)

抒於 南華大學研究室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