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深信業果(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深信業果(續)


p. 119 (5)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業的行相就是這樣,哪怕非常小的黑業、白業,它都會跟著你,就像影子跟著它的形體一樣。除了這個以外,還會增長廣大。對這個道理要生起堅固的定解,它會產生的效果就是對於再小的善都要努力去做;再小的惡都要斷除,不會馬馬虎虎不去管它。實際上一般來說,大惡我們不會造,大善我們一定很樂意去造,但這種機會眼前並不會太多。平常最多的就是好像不大不小的那種業,內心總是覺得無關緊要,這一點如果不改,一生就馬馬虎虎過去了,所以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就從這個地方去努力。如果自己能夠不斷從小的地方策勵,將來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增上。 修行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精進,精進就是從這種小地方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都告訴我們,就算現在做不圓滿,至少內心上正見要提起來,這個是根本。然後要努力去斷惡修善。 在做的過程當中,還要把握一個重點,不要說:「我是想做啊!但是我力不濟!」這個不但是出世的聖人,連世間的聖人也告訴我們這樣是不對的。《論語》上面有一段話,冉求說:「我不是不想學夫子,我力量不夠啊!」夫子就告訴他:「哪有不夠的道理!是你自己限死了自己。」我們要注意!內心的東西是沒有形相的,事情還沒有做,內心已經覺得:「噯呀!我是不行的,我是很差的……。」

本來用功就是要用你的心,結果功還沒有用就說你不行!我們最大、最嚴重的錯誤就是這樣,很多人會陷在這個習氣裡。所以說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改掉我們的習氣。這種習氣會形成一種外在的力量,還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太多人就陷死在這裡頭,所以被習氣限制住是我們修行人最嚴重的致命傷。



【如《集法句》云:「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集法句》上說:鳥在虛空當中,它的影子會跟著它走;人也是一樣,在太陽底下,你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同樣地,無論做了妙行或惡行,這個業就跟著做的人轉。下面作個比喻,像我們上路前,如果準備了路糧就安樂,沒有準備路糧就會受苦,這個就是作善業、惡業的差別,作了善業,一定會往善趣,反之,下生一定墮惡趣。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經論處處策勵我們,不要以為惡小就沒關係,要知道就像小水滴,雖然很少,但不知不覺當中,一個很大的容器就滴滿了。好的、壞的都是這樣,剛開始都是一點點,覺得無所謂,久而久之,壞的可以充滿,好的也可以充滿。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第一個偈對我們最重要。這一生有的人造善,有的人造不善,變成一種習慣性,到下一生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是這樣,不要努力它就會現起,就像在夢當中一樣,它自然會現行。我們常常覺得:「我就是這樣,我已經習慣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要來修行。無始以來就是因為習慣安於現狀,所以一直輪迴六道,乃至會墮落三塗,這是我們必須要策勵的。所以修行人千萬不要說「我已經習慣了!」如果是不對的,無論如何要改,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對於業果的定解,是內佛弟子的第一個白法,現在很多修行人不求種因卻急求現成的果報,乃至求神通、求感應,不知不覺都被這個東西卡死了。我曾經看過很多人有很神奇的感應,當初不知道也覺得蠻好,現在才了解,真正最要命的致命傷就是這個。修學佛法是如此,世間也是這樣,有的人很難被勸服,因為他覺得有一套好的東西可以證明他的道理。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如果一開始學錯了,也偏重於見神見鬼這些東西,說不定也會見到什麼,或者有感應,這時還以為自己很對,那就完了,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就是修行,像是布施、持戒等六度。如果不好好努力,不管現在有什麼樣的種姓、色相、年少、強壯等德,長得非常莊嚴,各種條件都很好,有大勢力,又有大財富,對不起!沒有用!這些無法讓你後世得到安樂。反過來說,眼前雖然看起來一無是處,可能長得又醜,也沒有勢力,又窮,但是如果能夠去布施、持戒等,這個功德就能使我們後世的安樂增廣。增廣的程度就像夏天的江河,本來只有一點點的水,後來就能充滿大海。 所以我們應該曉得從哪裡取捨,真正應該善巧定解的是業果的道理,不但要認識,而且要非常地善巧,善巧是在定解以上的更深一層。了解造了善不善業,將來一定會感得苦樂果,應該努力斷惡修善,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的。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個根本條件--信,所以最後一句說「無信豈能如欲行」。這個信是淨信心,如果真正有淨信心的話,一定會產生如上所述的功效。所以佛法裡面說「信為欲依」,當我們正確的相信了以後,就會願意去做。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中心就是業感果,對業果的淨信心能夠增長的話,我們就會想去做,而且一定做得到。這個是第二部分--業增長廣大。


p. 120 (2)


【◎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如果沒有造的業一定碰不到,就是說,沒有造感苦樂果的正因,一定不會感得苦樂的這個果,這個特點非常重要。佛告訴我們的這些道理,我們現在好像很容易就聽到了,實際上真的這麼容易嗎?要成佛必須經無量劫,乃至捨頭目腦髓這樣去努力,我們現在稍微做一點事就覺得好辛苦,覺得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佛不僅不在乎辛苦,他連頭目腦髓都能捨,而且不是一生,是無量生都這樣努力才能夠成佛,成了佛才能夠告訴我們正確的法。我們能夠去受用它,也一定有因,如果宿生沒造這樣的善因,今生一定碰不到。所以過去不一定造過遇見全部的因,但一定有造過遇見一部分的因,假定造的是遇見全部的因,我們應該生在佛世。現在至少得到了一點點,如果在這基礎上努力的話,將來自然會增長,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個重要的,大師也在此處特別策勵我們。


【◎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捨,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三摩地王經》亦云:「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已經造了這個業,一定不會失壞,也就是說,只要你造了業,善的一定感得可愛的果,不善的一定感得非可愛的果。我們都希望要可愛的、要離苦得樂,那就應該造能感得可愛果的業。佛法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好的果,必須因地上造善的因,造了一定會碰到,不造一定碰不到;反過來說,你若造了惡業一定逃不了苦果,唯一的辦法就是你不要造。有人會懷疑:造了業一定逃不了,那麼造了以後懺悔有用嗎?如果懺悔懺得掉,那豈不是造了以後逃掉了?我想老同學都知道,一定要懺悔,懺悔了,這個罪就會消失,後面講到懺悔的地方再談這個道理。正因為造了以後一定不失,所以萬一造的是惡的業,果報一定是你不希望的,絕對不能等到果呈現的時候才懊悔,來不及了,必須在果還沒有呈現之前去懺悔,那麼這個業就不會感果了。   

《超勝讚》說:「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捨。」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梵志說所做的善惡是可以換過來的。實際上不然,「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世尊告訴我們,做了以後不會失去,沒有做一定碰不到。下面引經證成,「此復作已非不觸」,做了以後不會碰不到,換句話說做了以後一定會碰到。「餘所作者亦無受」餘是別人,別人造的業不會由你來受,別人做的別人受,你做的你一定逃不了。戒經上面也有一首很有名的偈,是說就算經過一百劫--這個「百」在印度的習慣當中有兩種解釋,一個就是一百,還有一個解釋是泛百,就是包括一切,也就是說造了業以後,不管多久這個業都不會消失,一旦因緣來了,造業的有情仍舊是自己要受那個果報。佛法的最極中心就是業果法則,所以說對業果法則獲定解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上面四點把業的整體說明清楚了,任何一個業都有這些特點。

我們再做個總結:第一,一切都是業決定的。所以眼前一切的果報,都是看以前造什麼業來決定,反過來說,眼前不管造了什麼業,將來這個業一定有果報的。這樣的業因決定會感這樣的果,而有這個果一定是有這樣的因才感得的。第二,造的業會增長廣大,主要是內因果的增長,也就是我們的內心。造業有幾個條件:我是能造的人,重點是我內心的意樂,然後所對的對象,還有造業的內涵或方式。譬如「我幫你」,這包含了三樣東西,一個是「我」--造這個業的人,所造的是幫助別人的業,幫助的對象是你。當然,我很認真地幫你,或馬馬虎虎地幫你,在內涵上又有差別。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這個業的結果。   這裡說到業的增長廣大,被幫的對象是決定的,幫忙的事情,譬如你經濟上有困難,我幫忙你伍仟塊錢或伍萬塊錢,這是個固定的數字;那這個業的增長就看我的內心,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幫的。

前面我們談過遇到乞丐,有一種心態是:「好了!拿去、拿去。」另一種是:「啊!這個人很可憐,我要幫他。」這兩個內心行相不一樣,這是幫時的心態。幫了以後心裡面還繼續想:「剛才那個乞丐真討厭!」另外一種你覺得:「唉呀!這個人真可憐,想必有很多人像他這樣。」這兩個心態又不一樣了。也許你不一定想到別人,還是想到這個乞丐:「啊!他今天雖然得到幫助了,明天不曉得怎麼辦?」內心當中又是一種想法。 還有一種從自己這方面說:「我以前不知道怎麼幫助別人,今天居然有這個機會,我終於懂得怎麼去幫助別人了,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真高興!」   

這幾個簡單的例子,我想大家能夠體會到。這個業就根據你的內心,受內心的影響而擴大,所以是內因果,不是外因果。外因果是外面的,譬如剛才說我給你伍仟塊,你就是你,伍仟塊就是伍仟塊,可是增長廣大是看內心而說,這是業的增長廣大。

業還有兩個特點,就是造了一定會碰到和不造一定碰不到。所有的業都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叫「總」--整體的,我們要了解業的特徵,而且從這幾個角度去思惟觀察。


Website reference:


http://www.theqi.com/buddhism/GL/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


To be Continued  ................



趙夫子  2010/10/18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