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學佛如何解行並重?」



「學佛如何解行並重?」




本文要義


現代的管理觀念已經不同,以往的權威式管理己不再有效,甚至產生反效果。要改變別人的行為,就要從改變他人的基本觀念開始,澄清其價值觀念之後,對方才能肯定自己、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走出自己的路。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要建立正確的知見,一個沒有正確觀念的人,即使去佛寺修學或打七,他還是會因改不了習氣而覺得難以適應的。




以下是個人在修學禪法過程中的一些體悟之經驗分享




I.佛法和禪的精髓著重在「解行並重」


人生假如沒有價值,也就沒有了規範和方向,此時則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澄清我們的價值,要見我們的本來面目(自己的自性),也亦是希臘哲學的宗旨認識自己。現代人受了物質及環境的影響,心向外追逐,致逐漸迷失了自己。禪雖不能替代管理,但我們可以利用禪的精神和禪的智慧來面對企業責任。佛法和禪的精髓都講「解行並重」,身心要與理論配合;管理學裡也強調實踐的重要,否則理論再好,生產力不能提高,員工不能工作愉快,則理論談得再多都是假的、也無法產生效用。




II.學佛與佛學之差異


談到肯定自我,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就是宇宙裡的每一個眾生,每一個「我」都是尊貴、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應該如是觀照、如實去瞭解。禪就是教我們要契入、瞭解生命的意義,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很尊貴的。密宗講「本尊」,就是希望透過某種儀軌修法,使身口意與「本尊」(本來的尊貴身)相應;例如修彌陀本尊的,就要與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願相應;修普賢菩薩的,也要和普賢十大願相應;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之相應就能回復我們本來尊貴身。


對儒家和道家越瞭解的人,就越能瞭解和接近佛法及禪的精神,因為知識和智慧是不一樣的。學佛與佛學是不一樣的,佛學的知識名相記得再多,仍然與我們的身心不相干,學佛就不一樣了,學佛要信解行證,要漸修行果,道理懂了以後,再用這些道理來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修正了之後,般若自然就顯現了。從(佛經的)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經過修行最後證到實相般若,如實地看到生命的原貌。





III.如何才能轉煩惱為菩提?


老子「道德經」上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和管理學人力資源裡的「習慣領域」很有關係,和佛法也很接近,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受到習氣的影響很大而不自覺,尤其貪瞋癡慢疑五毒對我們的影響最大,因此我們要勤修戒定慧來對治它,最後才能轉煩惱為菩提,否則對沒有修學的人來說,煩惱就是煩惱,怎麼會是菩提呢?


長久以來佛法一直很重視人類自性及智慧的開展,但是智慧並不是可以傳授就能求得的,般若和智慧正如老子所說的要「為道日損」,想接近宇宙的真理 (要得道),並不是增加,而是要損,「損之又損,乃至無為」,損什麼呢?損貪瞋癡。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貪瞋癡是不是少了一點。例如有些愚癡的人,企業不能發展時,就去養紅龍、找人改門或桌椅的方向等,這就是沒有自我反省。佛法是要自我肯定的,不是要依賴外面的種種,心理學裡有一種「內控型」的人,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反觀自照、反求諸己。


IV. 結語

現代的管理觀念已經不同,以往的權威式管理己不再有效,甚至產生反效果。要改變別人的行為,就要從改變他人的基本觀念開始,澄清其價值觀念之後,對方才能肯定自己、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走出自己的路。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要建立正確的知見,一個沒有正確觀念的人,即使去佛寺修學或打七,他還是會因改不了習氣而覺得難以適應的。


佛法講「諸行無常」,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恆常、不是自己所能擁有的(我們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禪宗裡常講看破、自在、放下,看破是要用智慧、般若觀照。禪宗的根本經典「金剛經」,其濃縮本「心經」的第一個字「觀」就是全經的重點,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常常觀照,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養成這種習慣是很重要的。先有了這種禪定的習慣,再會歸入禪及實相般若。吃飯時百般計較,穿件新衣,結條新領帶,就怕別人看不見,衣服、鞋子永遠少一件或缺一雙,髮型要追流行,眾生迷失在物欲之中,致忘了三皈依(皈依佛(覺),皈依法(證),皈依僧(清淨))。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9 - October -2019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