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趙老師財經專欄之12>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是危機或轉機?


<趙老師財經專欄之12>

「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是潛在危機或轉機?」

   從2009年看2010年中國經濟


一、金融風暴前中國經濟整體表現

2008年,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於美國與日本。在國際貿易,中國從1978年的世界第32位貿易國家竄升到2004年的世界第3位,預估中國的出口將很快超越美國與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 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外匯存底已超過2兆美元,為目前擁有最多外匯存底的國家。中國經濟的迅速成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之一。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5.5%。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3年到2005年,中國經濟成長對世界GDP的平均貢獻率高達13.8%,僅次於美國的29.8%,排名世界第二。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達16%,甚至超過美國。

二、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之主要衝擊

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之主要衝擊主要有出口萎縮,經濟成長下滑,失業率上升       
   
(一) 出口萎縮與經濟成長下滑

出口對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關統計請參考表四:近十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統計(1998-2008))。在金融風暴爆發後,2008年第四季,中國大陸出口雖然仍成長4.3%,但增長已由10月份的19.2%下降至11.12月的-2.2%、-2.8%。進口的情形更糟,第四季下降8.8%,由10月的正成長15.6%,至11月與12月分別衰退17.9%與21.3%。「進口的急遽下降,明確地顯示中國的內需正在下滑」。 2009年第一季,中國出口的降幅已達-19.7%,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4,287億美元,同比下降24.9%。由於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出口的推動,2007年中國GDP中,有37%來自出口,出口衰退必然引發中國經濟成長滑落。 2009年第一季出口總值2,455億美元,占GDP的總值已降至25.5%,對生產總值的貢獻大幅衰退,2009年第一季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例,也從2004年的69.8%下降至44.59%。根據所蒐集之資料顯示,中國的經濟已經連續七季滑落,從2007年第二季成長11.9%,到2009年第一季成長6.1%經濟成長率已經下滑5.8個百分點。 鑑於中國第一季出口與進口同比分別下滑19.7%與3.08%,若外需仍疲軟,中國今年將可能出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的出口負成長,並創下自1993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兩位數負成長歷史。

(二) 失業率攀升,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2009年發佈的「景氣領先指標」顯示,中國經濟活動狀況走到26年的最低點,甚至比天安門事件後幾年的低潮還冷。 出口衰退除了直接衝擊中國大陸經濟的增長外,更會影響製造業與工業的表現,進而形成產能過剩、利潤下滑等效應。由於中國大陸的出口部門現階段以低技術、勞力密集、中小企業的產業性質為基礎,出口的萎縮,將直接導致吸納農民工的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最後更形成嚴重的失業與社會問題。學者指出,中國出口每波動1%,將影響中國18-20萬人的就業。失業潮的持續擴大將對中國脆弱的社會結構帶來嚴重的衝擊,拖累中國經濟復甦。 中共官方5月份公布2008年的失業率為4.2%,中國社科院則指出若將2000萬失業農民工納入,失業率將達9.4%。學者指出,中國的失業率往往低估,若依國際普遍法來推估,中國實際失業率將達27%。

三、中國政府債務餘額與GDP成長之現況

截至2009年底,中國國債餘額大約為6.2萬億元,外債餘額為3868億美元(約為人民幣2.64萬億元),合計相當於2009年GDP(約為33.5萬億元)的26%,中國政府的債務風險不在中央政府,而在地方政府。雖然中國《預算法》要求地方政府必須保持預算平衡不列赤字,但為了滿足基礎設施投資的需要,最近幾年,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縣級以下地方政府)組建了3800多家投融資平台企業,這些投融資平台企業積累的債務往往最終需要地方政府承擔,這相當於讓地方政府背負了或有債務。2009年以來,由於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吸納大量銀行貸款(最高的估計甚至達到了五萬億元),讓其成為未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最大來源。

實際上,除地方政府為投融資平台企業提供的財政擔保會帶來或有債務,地方政府的債務還以多種形式存在,比如未來社保支出的缺口、地方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和支付缺口以及下級政府的財政缺口等等。根據200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當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在一萬億元左右,另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截至2007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為四萬億元。時間過去了兩年,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近日的估計,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至少在六萬億元左右。大體看來,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似乎以每年一萬億元的速度遞增。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僅僅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積累的債務恐怕就接近六萬億元,這主要是由於2009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債務的驟然增加。如果將地方政府債務加上國債和外債,2009年,中國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將達到50%左右,而非之前的26%。雖然這一指標仍然低於歐盟標準,也低於日本、意大利和希臘等超過100%的國家,但也已經與美國、巴西和印度等國家相近。當然,政府債務餘額與GDP之比重並不是衡量政府債務風險的唯一指標,二者之比只是大體反映了經濟增長對政府債務的支撐力度。
將其計算方法說明如下:

以每年全國基建投資總額減去當年政府財政對基建投資的支出(包括預算內的基建支出和預算外利用土地收入進行的基建投資)。結果顯示,2009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新增債務約2.8萬億元,過去五年合計新增債務5.6萬億元。考慮到過去四年投融資平台年均增加債務7000億元,而2009年卻多增加了兩萬億元左右。簡單估算,截至2009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應該在八萬億元左右。據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的估算,2010年底,這一規模將達到11萬億元以上。

如果要綜合衡量政府債務的風險,還要考察債務率和償債率,前者是債務餘額佔當年政府財政總收入的比率,償債率是當年政府的還本付息額與當年政府財政總收入的比率。以債務率為例,2009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佔全國財政收入(包括土地出讓金)之比約為200%左右;而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佔地方本級財政總收入(包括土地出讓金)約為170%左右,如果不包括土地出讓金將高達245%左右,一般來說,這一指標最好不要超過200%。


四、中國經濟發展之現況

2009年中國經濟恰恰走在了不甚正確的前進道路上:
一方面,通過天量信貸支持的固定資產投資貢獻了近95%的GDP增長,這加劇了經濟結構的失衡,由於信貸和投資的慣性,也增加了刺激政策退出的難度;另一方面,在信貸資金和行政權力“偏向”國有企業的背景下,多個行業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這加劇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惡化。2009年全球經濟似乎都在逆水行舟,都在進與退之間掙紮。各國都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救助方案來挽救實體經濟。這期間必然伴隨著貨幣供應量的超常規增長和政府對市場的更多幹預。比如,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擴張了一倍多;美國在通過“舊車換現金”的刺激計劃“保消費”,第三季度消費對美國GDP的貢獻率依然高達67%左右;美聯儲也在擴大權力,增加對衍生產品市場和對沖基金的監管;美國和歐盟諸國也都對瀕臨破產的企業“國有化”或“準國有化”,還對其高管限薪,這當然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國進民退”。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放棄增長的目標,甚至有些國家不惜用拙劣的貿易保護主義來保出口保增長。有意思的是,以研究“大蕭條”著名的美聯儲主席貝南克認為,“大蕭條”發生的原因除了僵化的金本位制度外,信用危機也是重要原因。盡管金融機構現有和潛在的客戶的信用依然良好,但許多金融機構在衰退中破產,信用網絡也隨之崩潰,為了自保而拒絕放貸,這也導致1929-1930年間的“小蕭條”演變成了1931-1933年的“大蕭條”。

綜合來看,雖然目前中國還不至於面臨歐元區國家那樣的政府債務危機,但由於地方政府債務估算和中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政府債務風險已經越來越大。2009年,由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引致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激增現象不能再延續。雖然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也有其他融資渠道,但銀行貸款仍然佔核心地位(比如,2009年,以投融資平台為發行主體的“城投債”規模僅為1300億元)。如果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開始顯現,一方面,銀行將首當其沖,不良貸款將顯著增加。據瑞銀的估算,2009-2010年發放的貸款將在今後幾年導致2.5-3萬億元的不良貸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會竭盡全力通過扶持房地產,既通過高價賣地來維持收入,又由於土地這種抵押品價值的增加而進一步增加貸款,這也是中國此輪房地產調控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

五、中國經濟是否已經復甦?

悲觀論之觀點

中共官方也有較為悲觀的評論。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撰文坦言:「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世界經濟在好轉前將趨向惡化」。王岐山的文章被認為是預期經濟可能出現W型走勢。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文仲亮更評估,從今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下跌16.9%來看,金融海嘯對外需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中國在未來兩季仍難改變下行趨勢。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金融危機不但仍在蔓延,更加速向新興市場擴散,發達國家實體經濟在短期內復甦的希望「十分渺茫」。中國人民銀行則評估,全球一些行業生產能力過剩,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就業困難增加,外部經濟下滑壓力仍然很大。

「財星」(Fortune)雜誌3月份以「中國,正在沈沒?」作為封面標題直指中國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財星」分析,出口不斷衰退,以及失業人口與日遽增對內需造成衝擊,中國經濟已經陷入「硬著路」的危機,即便不少人言論寄望中國帶領全球走出衰退的火車頭,但是前摩根史坦利證券董事長謝國忠卻直言:「這是不可能的。現在的問題不是『中國會不會硬著路』,而是『著路的程度有多硬』」。

樂觀論之觀點

世界銀行的「中國經濟季報」指出,中國政府大規模刺激經濟方案,應能幫助中國經濟在今明兩年實現可觀的經濟成長。2009年目標值由6.5%升到7.2%;2010年可達7.7%在世界銀行擔任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林毅夫表示,「全球經濟體中,中國可能次最早見底的國家」。

媒體報導指出,許多跡象表明,中國大陸的經濟趨勢為了檢查國內生產總值數位,需要檢查經濟其他方面的資料是否提供支援。比如發電量,按年度計算,已經從2008年底迅速回升;出口暴跌的局面正在得到穩定;零售額較有起色。 另一方面,從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指數、貨幣信貸、外匯儲備和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數字來看,都已從危機的冰點中反轉。這似乎傳遞著一個信號-中國經濟已觸底回春。在先行指標上,汽車銷售量連莊兩個月居全球之冠、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PMI)回穩、港口輸送量上增、用電量觸底上升,股市也氣勢如虹地拿下亞洲漲幅狀元,似也說明總體(宏觀)經濟已見底,或將進入上升成長軌道。


六、結論

然而在這次的金融危機中,這一幕信用危機再次上演,只有中國似乎是個例外。中國銀行業無所顧忌的放貸想必會讓貝南克有“他鄉遇故知”之感。按照他的理論,在經濟衰退期間,讓銀行放貸放貸再放貸似乎是正確無比的事情,中國不僅不應該受到指責還應該成為全球的楷模。按照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解釋,信貸暴增帶來的GDP和就業增長只是短暫的人為的繁榮,最終結果是破壞了市場自發的資源配置路徑,信貸資源更多地進入長期項目等“壞的投資”領域,而且,整個經濟將首先遭遇資產泡沫,然後持續劇烈的信貸將導致通貨膨脹加速。

不可否認的是,在金融風暴發生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成績。但是雖嵌入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中國經濟自身存在的若干制度性問題,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卻也造成的衝擊,特別是出口、經濟成長、就業與社會穩定幾個層面。官方提出了四兆擴大內需與寬鬆的貨幣政策試圖挽救經濟危機,目前雖已出現部分成效,但是前者「家電下鄉」的執行率受到質疑,大規模的新增貸款則存在通貨膨脹與泡沫化的隱憂。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前景,本文結合了悲觀論與樂觀論的分析,得到了「中國經濟已經回溫,但是談復甦繁榮仍太早」之結論。

長遠而言,金融風暴對於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與深化改革其實是一個契機,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過渡依賴出口,這可從高度的貿易依存度得到解釋,因此刺激內需消費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在此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經濟發展的均衡、產業結構的升級、農村經濟的基礎建設,都是北京當局強調「科學發展觀」的重點。最後,在本次金融風暴中,中國也利用本身的經濟地位追求更多的發言權與影響力。

中國似乎正在實踐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2009年中國銀行業釋放的天量信貸更多地集中到了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手中。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地方政府瘋狂搞基礎設施,本身不差錢的國有企業四處圈地,房地產泡沫率先泛起,通貨膨脹預期癒演癒烈。盡管中國有嚴重的產能過剩,這理論上可以吸納過剩的資金(中國的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似乎就是在吸納過剩的資金),但資金還是會率先集聚在供不應求的商品上,房地產、大蒜和辣椒等都經歷了泡沫的洗禮。

歷史告誡我們,是泡沫總會破滅,無論是基礎設施的投資泡沫,還是房地產的投機泡沫。如果天量信貸沒有帶來就業的最大化,反而讓泡沫集聚,在泡沫破裂後,未來幾年中國銀行系統的壞賬將逐漸浮出水面,中國很有可能經歷與西方國家相反的路徑,即從經濟危機轉向金融危機。


趙永祥  撰於雲林科技大學研究室  2010/05/03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