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趙博士財經專欄之74> 印度未來“改革開放”是否奏效 [打印本頁]

作者: edward    時間: 2014-5-30 08:15     標題: <趙博士財經專欄之74> 印度未來“改革開放”是否奏效

<趙老師財經專欄之74>印度未來“改革開放”是否奏效?



今年5月月26日,印度新總理莫迪宣誓就職。這是件可能影響今後30年世界經濟格局的大事,不過國內關注的人寥寥。美國的反應就強烈得多了,5月16日,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贏得大選後,奧巴馬第一時間打電話祝賀,並馬上邀請莫迪訪美。這和他對另外一個世界級大國領導人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原因很簡單,莫迪是一個主張“改革開放”、走市場經濟之路的強勢領導人。對美國人來說,這意味著有大筆的生意可做。兩個月前,我在紐約拜訪一位資深的私募基金創辦人,此老當年曾是洛克菲勒家族財富管理機構的CEO,又在華爾街縱橫多年,可謂功成名就。年近耄耋,已到可以退休的年紀。但這次見面,居然滿面紅光,比三年前我第一次見他時還顯得年輕許多。問之,答復說正要搞一個新的基金,去印度投資。如今回想起來,老先生不但消息靈通,早早嗅出了動向,而且肯定對這個新機會相當看好。

印度是個民主國家,也被很多人拿來作為民主不一定有利經濟的例子。主要因為民主可能會導致民粹主義。印度兩大政黨,國大黨是社會主義政黨,主張國有企業領導下的工業化戰略,也是印度獨立以來的長期執政黨。第二大黨人民黨則是民族主義政黨,雖然對內主張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對外卻長期主張閉關鎖國。也就是說,兩大政黨在不同的方向上迎合民粹民意,導致直到1990年代中以前,印度都沒有任何一支有生的政治力量,倡導類似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那種改革開放政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印度人民黨政綱轉向,開始讚同融入“全球化”,並在1999年大選中第一次成為多數黨並組閣。然而此時,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輪全球化已經進入後半程。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當時正在1992年的第二輪改革開放大潮推動下,如日中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關注中國。在上世紀最重要的全球產業轉移大潮即制造業轉移中,印度已經被中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雖然在某些領域,如軟件服務業,印度強勢地超過了中國,但軟件服務業對整體國民收入提高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作用,完全不能和制造業相比。2004年,人民黨在短短一任之後就黯然下台,這讓印度改革開放進程又一次中止,喪失了另一個10年。

直到今天,印度還是對外資有種民粹主義色彩明顯的限制。例如,印度對外資零售商有一個奇葩的規定:在同一個屋頂下只允許銷售同一個品牌的產品。這就讓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外資連鎖超市實際上都不可能進入印度(只能以建立合資倉儲店的變通方法)。這條政策的理由,就是保護那些底層人民大眾的“爸爸媽媽店”免受外資連鎖超市的競爭沖擊。在制造業,印度也以保護本土小作坊為名,把許多行業規定為“小型制造業”,完全禁止外資進入。

更重要的是,印度從來沒有像中國上世紀80-90年代那樣,發起過大規模“招商引資”運動,更沒有對外資全面實行過“超國民待遇”的稅收優惠。印度對外資的稅收優惠,僅限於極少數“有利國計民生”的行業,以及出口保稅區內的出口型外資企業(其內銷產品比例不能超過25%)。印度是聯邦制國家,地方政府權力較大,而許多邦的民粹主義色彩很濃。即使在人民黨執政時期,印度地方政府也絕少像他們的中國同行那樣,給外資以廉價土地、採購合同等各種經濟激勵。

如果新上任的莫迪真像很多西方觀察家所期望的那樣,在印度發起一場歡迎外資的改革開放運動,那麼將有可能深刻改變未來20-30年的世界經濟格局。未來這段時期,也可能是中國和印度經濟競爭中的一個關鍵節點。

對中國的好消息是,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已經領先了印度一個身位。而印度即使官方政策改變,其鬆散的聯邦制以及保守的傳統文化,都不利於它迅速大規模地吸收外資。我的一位合伙人和印度常年做生意,認為其社會階層依舊分化嚴重,等級森嚴。有一次接待對方一行四人,給其主管安排了酒店套間而隨從只是普通標間,這已經明顯區分了標準,但對方主管依舊非常不滿。原因是其隨從中有人出身低種姓階層,哪怕和他們住同一個樓層都覺得是侮辱。這樣看來,印度不僅僅需要改革開放,還需要解放思想。而後者有可能比前者需要更長的時間。

當然印度也有其優勢,尤其在制造業的爭奪上。早在2007年,CNN就做過一個專題,叫“年輕的印度,暮年的中國”。當時,印度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已經佔總人口的40%以上;而中國由於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當時已高達10%且不斷上升。這讓中國未來難以形成制造業勞動人口的有效供給。

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則是一個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的變量。在本專欄發表的《正視中美關系的冷淡化現實》一文中,我指出了中美關系可能進入新的低谷期。中國的路線似乎已經明確,那就是聯合俄羅斯,以對抗美國為首的西方以及亞太周邊國家。而美國在其主導的在新一輪全球化談判即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談判中,也似乎刻意地要把中國排除在外,或至少是邊緣化。扶持印度以牽制中國,有可能成為美國新的地緣政治策略。政治氛圍的變化,又會影響到相應的經濟和商業行為。

倘若印度成長為和中國分庭抗禮的一大經濟體,不僅會改變區域經濟力量的對比,也會帶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進而可能誘發新一輪的資本流動。對中國來說,有可能在三個方面被擠壓:來自出口方面的低成本人力資本競爭;資金外流造成的流動性收縮;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導致的經濟運行總成本升高。這些問題都需要中國未雨綢繆。

但從另一方面說,人類文明進步終究會使得國家和民族之間走向一體化和合作。在我讀二年級的兒子的學校裡,他最好的女朋友,就是一個印度裔的小女孩。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並無任何大的矛盾和沖突。如果印度成長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對中國來說,這樣一個繁榮的近鄰無疑也會帶來巨大的商業機會。當然,這要看兩國未來的政治和商業領導階層如何處理了。






趙夫子
30-May-2014


回應




歡迎光臨 趙永祥博士(Dr.Chao Yuang Shiang) 學術論壇(Global Forum) (http://edward.sclub.com.tw/)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