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金融風暴衝擊下的境涯革命(撰者:趙永祥博士)

   金融風暴衝擊下的境涯革命
-從信仰妙法蓮華經「離苦得樂」與「創造生命價值」





       撰者: 學術部教授組  趙 永 祥 博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博士)

  

前言

      本波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主因源自於美國房市泡沫化。此外,資產證券化的風潮更趨流行是本次房市泡沫化的一大特色。隨著房市泡沫破滅,利息成本上升以及房價下跌的雙重打擊引發房貸違約以及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比例大幅上升。這也使得原先承作房貸業務者或購買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金融機構,面臨嚴重虧損以及資產縮水之危機。市場間的緊張情緒隨著大型金融機構紛紛傳出經營困難警訊而不斷攀升,形成所謂的信用緊縮的惡性循環。迫使美國財政部與全球各主要主管機關這麼迫切地推出紓困計畫。由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影響民間消費及企業投資信心。預期2010 年上半年全球經濟活動仍將受到抑制,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經濟持續下滑或邁入衰退,同時新興經濟體的成長速度亦將放緩,未來兩年全球經濟仍將陷入景氣低迷之狀態。

      依據個人近兩年來的觀察研究,事實上,台灣真正的景氣谷底還沒到,隨著失業率的升高,國內目前約有近九十萬大學畢業程度以上的高學歷族群仍無較理想的工作機會,屬於待業族。政府前波中高齡裁員人口的失業問題還沒解決,接下來就得立刻面對這波新勞動人口的「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考驗著政府能不能端出最佳勞動政策,降低台灣居高不下的失業數字 。

       本波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於國家、企業與個人在企業營收、個人經濟收入與國民實質所得物質享受上,除了經歷過戰爭者之外,每一個人都面臨了此生最大的考驗與損失,生活痛苦指數反應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但殘酷的失業事實,能促使人檢視自己的職場技能,重新學習充電,也有愈來愈多人終於認清了幾十年來消耗式經濟模式的不當與可怕,節能減碳、資源回收、綠色商品等可以永續生存的辦法,以前只是口號,如今則開始落實。而對環境友善,也給了人類洗滌心靈的機會,得以藉此建立過去所忽視的更積極、正面的生活價值,諸如節約、勤儉與惜福。

      金融風暴的可怕固然不容忽視,但個人相信,透過所謂創價學會勤行唱題與持續的廣宣流布之持續努力,可以離苦得樂並創造另一種生命的存在價值;個人深信, 透過妙法之加持力,身為創價學會的每一位學會員一定有能力、也能夠發揮智慧與毅力,替台灣社會、國家及面臨金融風暴衝擊下的苦難眾生創造生命的最高價值與絕對幸福。




本文


壹、 痛苦與疾病形成之因

  人活著:就要活得好!就是生活要自在!若不能如此,心便會生起痛苦。身體有病當看醫生,心理有病還得用心葯來醫,此良葯是離苦得樂的方法,在法華經中也告訴我們,只要能變毒為藥,就能離苦得樂。要解除痛苦,首先應知一切苦因的來源。痛苦的來源可分為二大部份來分析:

一、是自己身心所造成
  現在先從身體上來探討,分為「病」與「死」二項。只要是人,就一定會生病。生病時,便會受到生理上的折磨,真是苦不堪言!莫非每個人都必須承受這樣的痛苦?難道沒有解決之道嗎?個人針對因生理因素產生「病」的事實,從四個概念來解析:

(一) 自然現象
人皆有「生、老、病、死。」物皆有「成、住、壞、空。」念皆有「生、住、異、滅。」簡單的說:萬事萬物時時刻刻皆在變化。所以生病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應該認清這個事實,而不要去逃避它,或是排斥它,應勇敢去面對它。雖然生病時,身體很不舒服,甚至很痛,但是你的心,可以選擇不受折磨,真心的接受「病」的無常。就像外面的天氣,不論日正當中,或者刮風下雨,人類只能坦然接受,因為這種現象是很自然的,所以要如實的去看清「病」的現象。

(二) 病的成因
任何事情,皆事出必有因,包括病亦如此。人之所以會生病,是我們系統性的傷害自己,你可能不信,但有句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請問你平常都吃些什麼?當然吃喜歡的食物!因此所攝取的營養就不夠均衡。譬如你喜歡吃麻辣鍋,一年四季都喜歡吃,這樣對嗎?我們的身體就如季節,是有變化性的,春夏秋冬四季所吃的東西也應不同,若是一樣,無形中就已經傷害自己的身體。中國有一本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著:「人只要按照自然界的規律生活,人可以活百歲,而且動作不衰退。」反觀現代人,三餐不正常,作息顛倒,吃飽想睡,該睡卻睡不著,身體狀況就產生很大的變化。各位應當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是活動的,活著一定要運動,請問各位每天運動嗎?
有句話說:「水不流會發臭,門不開會生蛀蟲,活著不動就容易生病。」
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飲食不正常,作息不規律,又不去運動,這不是系統性的傷害自己嗎?而且我們更常犯一個毛病,生病時定會說:「若病好了我一定好好愛惜自己。」結果病好了,話也忘記了。我們號稱是知識份子,什麼都懂,這概念很簡單,卻做不到,就如同不清不楚的在傷害自己一樣。

二、 心理因素所產生之病
  
接著談我們的心:「心病」,心的痛苦,很多人都不了解痛苦的含意,其實痛苦意味著二個意思,一、什麼是痛?二、什麼在苦?原則上,「身在痛、心在苦」名為痛苦。心的概念比身的概念更難談,這種苦的感覺,有時候不是事實,只是你內心的一種感受,它非真實。任何的現象其實並沒有苦與樂,是人自己對現象所產生的感受「苦、樂」。

我們當看清楚真實的道理,痛苦原來只是內心一種感受。
內在感受要如何處理呢?那是很難處理的,就如你今天聽完一場演講,你會得到一個答案,「見仁見智」,每個人想法、看法不同,代表感受、體會也就不一樣。例如:我們同時看到一個景象,內心所起的感覺也完全不一樣。情緒也是如此,我們常常在牛角尖打轉,愈轉愈厲害,畢竟心病還是要心葯醫,而妙法蓮華經就是一帖最好的藥方。
  
我們的心實在很苦,因為每一個人都生病了,而且心與身有百分之百的關係,心和身彼此互相影響,其實真正的病痛,原則上是由心引起的,只要你心有病,那身體就一定出問題,如果心一變,身體將跟著變。現代很多人很注重健康,吃喝都講究,有機的、生機飲食、能量水,因為怕吃到肥料,但是,這樣就能健康嗎?你把身體照顧的很好,而心呢?你根本就不理它,如果心生病,身也一定生病,若不從心下手,身體的病痛還是依舊存在。以下要分析兩個主要心理因素所產生的心病之因。

(一) 貪欲所起
  原則上,心的病有二個:一個是「貪」、一個是「瞋」。為什麼是由貪、瞋而延伸全部呢?因為此二個是人痛苦的核心。在佛經上有這樣記載:「人有八萬四千煩惱,這是概括。因太廣了,故濃縮為人有一百零八個煩惱,」所以佛珠有一百零八顆,唸一聲佛號,斷一個煩惱。一百零八又可歸納為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不正見。」此六個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所延伸,其實總歸只有個「貪」。什麼是貪?貪即是慾望、貪慾,心由此而病,慾望是痛苦的根源,它實在是太可怕了。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似乎知道、了解,卻又告訴自己「人本來就有慾望,」由此可見,要把慾望斷了是相當的困難。
  
慾望是什麼?它到底是如何影響一個人?
個人只能這樣形容:每人都想當自己主人,但是所表現方式卻是「奴隸」,且認為理所當然,被慾望所控制而不知啊!其實我常做這樣建議,就如現在要告訴你們:「人一定要有正確的人生觀,話說回來,又有幾人知道正確人生觀?我們當省思啊!更應察覺。如果你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你的人生將會不一樣,由於察覺使你越來越快樂,最後完全自在。換個角度來談「慾望」,可以得到幾個答案,慾望如大海永無止盡,不管有多少的沙,多少石頭,永遠無法把它填滿,人生的慾望也是如此,若不了解慾望像大海的人,終有一天會葬身海底,溺死在大海中。慾望的概念是人類自己一直創造出來的,往往為了滿足慾望而去創造慾望,身心追逐,直到筋疲力盡。
  
古時有三位偉大聖人,曾經針對慾望本質做這樣的分析:
第一位是孔子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有一次問孔子說:「何謂仁?」因孔子思想即是「仁」。孔子回答說:「所謂仁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克除自己私慾,唯有克除私慾,才能恢復人本來的良知良能,這是孔子對慾望的解釋。
第二位是老子
他對慾望的詮釋相當精譬。老子說:「天下的災害,莫過於不知足。」天下的過失因貪慾太多而造成,老子認為人的慾望有時候比戰爭還可怕,因為人類的慾望幾乎可以摧毀全人類。
第三位是釋迦摩尼佛
世尊說:「人生苦的根本,原則上來自於慾望。」我們可以了解到,聖人對慾望的看法都有共同的認知。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與探討它呢!簡單來說我們一般都多慾,然而透過學習之人,可以變成寡慾,直到有一天慾望自然不再生起,即是無慾。無慾不是沒有慾望,但是很多人誤會,就像無念,以為沒有念頭,那是錯的,無念是無雜念,念念清淨。無慾是有慾望卻不執著,所謂:「擁有而不執著」。
  
很多人解釋經典或聖人的話,都很奇怪。殊不知世界上最積極的人就是懂道理之人,沒有人比了解真理之人更積極。易經上有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描述懂道理的人,他是非常積極且效法天地,日月運轉自強不息。或許你很難理解,其實不難,例如:人,身要忙、心要閒,我們正好相反,我們大部份的人,身很閒、心卻忙得要命,整天胡思亂想,一刻也不得閒。真正讓我們覺得累是「心」而非「身」,積極之人工作時間都很長,卻不覺得累,而一般人只要是週休二日,沒有計畫去玩,或做任何目標,他今天睡覺起來就會覺得很累,為何會累?那是心累,乃因你的心沒有目標所致。
  
「什麼是無慾」、「什麼是有而不執著。」例如:內心不會跟別人計較的人最積極,因為他任何事都願意做、願意付出。「無」之意是有而不執著,無慾並非捨棄,是有而不執著,所以心甘情願幫助別人。我們常講「無慾則剛,」針對慾望可以作下列註解:人需要不多,想要太多。個人提出以下三種比喻:第一有水喝、第二有茶喝、第三喝好茶,這三句話那句最簡單?有水喝。同理可證有飯吃、吃飽飯、吃好飯,有飯吃最容易,人有水有飯就能活,那各位一個月要賺多少呢?一個月其實你花不了多少錢,如果按照我的理論,開銷應該不大,但是我們總是莫名其妙花費很多。
  
人要活著不困難且相當簡單,問題是你為什麼活得痛苦?因為自己慾望太多。我有一位學生,月入十幾萬,到最後結果是負債。慾望的本質,口渴你就喝水,肚子餓即吃飯,如此生活一定簡單,「生活簡單便自在、那有煩惱掉下來。」現在的人類一直被自己慾望殘害著,永無止盡,這就是貪欲所產生的痛苦,事實上也是一種煩惱,至於煩惱應如何對治?池田大作會長曾云:「為了克服煩惱、尋求安心,一部分的修行者選擇了出家。只要這做法的目的是成就大乘佛教所說的「智慧波羅蜜」(智慧之道),《法華經》並不予以否定。但若只滿足於滅絕自身的煩惱而故步自封,那麼所能達到的淡泊心態只是短暫而無法持久的,與真正的佛的圓滿具足心境不能相提並論。」

日蓮大聖人教示「以信得慧」之道,讓所有人都能實踐「智慧之道」。透過對日蓮佛法的「信心」,日常生活的一切遭遇皆可成為顯現「智慧」的外緣。把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轉變為湧現智慧的契機,日蓮稱之為「煩惱即菩提」。

(二) 瞋恨所致
   
其次談瞋,就是討厭,我們內在有二個很強烈的概念,喜歡與討厭,每個人內在都是這樣。若人有喜歡和不喜歡,就一定不會快樂,是痛苦的,世界上所有的人、事、時、地、物不可能都讓你喜歡,不從這裡打破你的觀念,你的痛苦將一直存在。有句話說:「面對一切境界,皆不取不捨。」如此就能破喜歡與不喜歡的概念。貪和痴之病因主要在於因一時貪念起,慾望不能滿足,心中會起瞋。你會生氣是因為不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內在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愛、惡、慾,而從慾望產生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誰控制情緒能力愈好,誰就愈有成就。自古以來,愈有成就之人,情緒愈穩定。對於瞋,佛家常這麼講:「火燒功德林。」代表一個人過去所作種種一切,瞋心一起所有一切皆毀了。我們情緒分為強與弱,剛開始對一個人不滿,產生討厭、生氣,進而憤怒,甚至於殺人,這是非常可怕的。
  
人可以表達情緒,但是不能發洩情緒。人在一起難免會有誤會、摩擦,原則上來自於看法的不同,道理很簡單、也單純,沒有誰對或誰錯,而有的人不是這樣,所以要適時表達情緒。情緒層面若要破除喜歡與討厭對待的概念,只有一個方法,面對一切境界不取不捨。

什麼是「不取」?什麼是「不捨」?遇到你喜歡的你不要刻意去取,想擁有它,面對你討厭、不喜歡不要起個逃避它的念頭。所有失敗之人皆有逃避的習慣,而對任何事情不敢勇於負責、承擔。從小到大要成就、要快樂,就不應逃避,不應捨棄不喜歡的東西,對喜歡的不要刻意追求。現象本質,沒有好與壞,是我們錯誤的認知,以環境來講也無好、壞,是心所產生好壞,一切只是心的問題。真正的不取不捨,並非忍耐,它是一種現象本質而已,是人類對現象產生分別,造成喜歡即取,不喜歡即捨。

(三) 社會價值觀所影響
  
接著談造成「痛苦」原因的第二部分-社會:人活在社會當中,不能離群獨居,也就不得不面對這個社會,個人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名利觀之觀念
在這裡別人指陌生人,講的是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如何看待我們這個人呢?用名與利,社會上常常以名利的概念,來套住或分辨、肯定一個人,這樣的概念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名利是個什樣概念?很多人一輩子在名利中打滾,為什麼人都想要名利?很簡單,名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利為了達成自己的安全感。名是成就感,利是安全感。我們時常講「沒錢」,其實就是沒有安全感,很多人做得很辛苦,只是為了成就感,為了讓別人肯定,人為什麼要在這裡打轉?把名利看的如此狹隘。世人都喜歡名利,卻被名利牽著走,「人求名當求萬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

2、朋友對自己的看法-成敗觀之觀念
人常常以成敗論英雄。何謂成?何謂敗?有句話「成非成、敗非敗,成敗在你心中。」當朋友與我們衡量成敗時,其概念是很模糊的,所以不要輕易就讓別人影響自己的志向、抱負。雖然短時間自己的志向與抱負未顯現,但只要是對,且有利於社會,時間一到它自然會呈現。

3、家人對自己的看法-前途之觀念
家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前途?什麼是前途?其實不是行業有無前途,而是自己有沒有前途較重要,所以人不要迷失在這個概念上。

4、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苦樂之觀念
人辛苦一輩子是為了什麼?到最後自己可能也不清楚。既然今天已無可選擇當人了,應該如何?很簡單,要活得好。什麼是活得好?即是活得很自在,自在之意是處在任何環境都不受影響。所以你對自己有何看法?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自己在幹嘛?自己很清楚,其他就不用談了。苦樂你都了解,自己就要活得好。
5、自己對環境的看法-順逆觀之觀念。
環境本質是現象,環境沒有好壞,是自心起好壞。我們的身體是生理現象,而心是心理現象,離開身心以外就叫做物理現象。簡單來講,不論心理現象、生理現象或是物理現象,它統稱為一切現象。人只要有能力看清一切現象,就能自在。



貳、如何對治煩惱並離苦得樂

(一) 對治煩惱之處理心態

有病看醫生,看完之後,心安理得的回家靜養,更當如實的告訴自己:
「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留給自己。」只憑這句話,就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因為這是心態問題,如果你夠清楚,夠了解這個心態,病了會完全接受它,而安心的養病,不再受折磨。此乃有病治病的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概念就是大家最不喜歡談,也最忌諱的死。病好不了,甚至於沒病也會死,但很多人卻不敢面對死亡,不過人生終歸一死,豈能逃避了?大家是否探討過,為什麼人會害怕死亡?是因為不了解何謂「死亡」?亦或不瞭解死了會怎樣,將去哪裡?因一些不確定因素無法獲得解答,所以心生害怕。
  
我們在社會上,應該是「情關難過要關關過,錢關難破關關破。」例如:男女朋友在交往,若失戀即是失去「他或她」的朋友,那請問「他或她」是你的嗎?根本就不是,只是你錯認愛人是你的,既然本來就不是你的,怎會有失去?我們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從頭至尾就只有一個人,誰也不是誰的,甚至於你自己都不是你的,如此,我們對死亡才不再恐懼。我們了解死亡,更清楚知道,「生是一個現象,死亦是一個現象」,但是生命的本質從來沒有變過,舉個例子:不管日升日落,太陽依然是太陽,不管潮起潮落,海水依舊是海水。海水漲潮就像人出生,退潮就如人死亡。表面上有生死、有生滅,其實生命的本質不曾改變過,法華經中提醒我們:「生命本質不會因死亡而沒有,不要被騙,也無須害怕、恐懼,如果能如實看待,你就會勇敢接受、面對死亡」。

(二) 如何「離苦得樂」對治之道

前國策顧問陳立夫先生,活到九十多歲,他是如何照顧身體呢?
陳立夫先生說:「養身在動,養心在靜。」生病時要看醫生,但有人卻不是如此而是找神明,個人認為,這乃起因於對自我缺乏自信所致。個人自從在2003年9月信奉妙法蓮華經之後,有一種深深體會:
「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勤行唱題最好,以欲本尊為挑戰世間法一切問題之靠山。」


其次談到對治的方法:生病時,有的人求神問卜,有人找算命先生,當然找醫生之人佔大部份。我們常說中國人的算命先生就像是心理醫生,始終有能力算出你什麼時候會遇到難題,但是,他始終沒辦法幫你解決。因此苦還是自己在苦,所以我們在平時就應注意,用心生活,更要謹言慎行,心態上要正確,例如:偏方好不好?其實不能問葯好不好,不是葯的關係,而是用葯之人的關係,重點是對症下藥,而非在葯上打轉。有病當看醫生,若是急病看西醫,慢性看中醫。對醫生應相信,不要懷疑,否則是沒有用的,故治療病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去看醫生,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容易,主要在於各位的處理心態上,我現在病了,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自己的身體?因為不舒服,而產生心理的煩躁、痛苦、不安,此時應該如何處理?個人以身為創價學會之一員,經歷過幾次重大之挑戰,認為藉由煩惱、痛苦、逆境與挑戰來進行境涯革命,就能產生好的對治成果。


參、如何從信仰妙法蓮華經離苦得樂

在《法華經》以前的經典指出,切斷痛苦原因的煩惱,才能從痛苦的境涯中得到解放之道。然而,煩惱是生命本來就具備的東西,如果要將它切斷,就連生命也了斷呢。而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指出如果信受妙法就能夠將「煩惱」轉換為「般若」(智慧),同時「業」會轉為「解脫」,「苦」會轉為「法身」。因此,將生命的污濁和煩惱、痛苦,這些「毒」作為材料,轉換為佛的領悟、境界,這樣的妙法力用稱為「變毒為藥」。以下將說明個人在台灣創價學會入信五年多來所感悟到三項重要離苦得樂的重要觀念。

<境涯革命重要觀念之一  煩惱即菩提>

煩惱是煩擾懊惱我們身心的作用,需要克服,但那並非由「外」襲來的實質東西,它畢竟是內藏於人間生命內面的作用。因此,要如何離苦得樂?首先就要作滅斷煩惱的修行,最終會連自己的生命也消滅掉。但是,在《法華經》指出煩惱就這樣能夠轉為菩提。

關於滅斷煩惱的修行這件事,在《法華經》的結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有這樣的教導:「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開結六七四頁)即是說,由於信受秘沉於《法華經》文底的三大秘法南無妙法蓮華經而唱題,以妙法之力,不用斷煩惱,煩惱就這樣便能轉為菩提、領悟。在〈御義口傳〉有如下的教導:「現在日蓮及門下弟子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就是照亮生死的黑闇,燃亮涅槃的智火……… 燃燒煩惱的柴薪而顯現出菩提的慧火。」(日文御書全集七一○頁)只要信受御本尊,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煩惱就會成為燃點智慧之火的柴薪。因此,並非說一有煩惱便能得到領悟。在〈覆妙法比丘尼書〉中有這樣的教導:「因病而起道心」(日文御書全集一四八○頁),指出由於生病或種種煩惱,我們才會更認真地勤勵唱題,進一步加深信心的境地。

<境涯革命重要觀念之二  變毒為要>

「變毒為藥」這句話是出自印度龍樹所著的《大智度論》中所提到:「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
  
中國的天台大師對於《大智度論》的文句有這樣的譬喻:「大藥師」是《法華經》,「藥」是成佛,而「毒」就是在爾前經中永遠不能成佛的二乘(聲聞、緣覺界)即是說,來到《法華經》,二乘才允許成佛,正如將毒變為藥一樣。
  
日蓮大聖人更深深地掌握這「變毒為藥」的意味。在〈始聞佛乘義〉御書中有這樣說:「所謂毒是指甚麼呢?那就是我們的煩惱、業、苦的三道。所謂藥是指甚麼?那就是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能以毒為藥』又是甚麼呢?那就是變三道為三德 。」(日文御書全集九八四頁)即是說,大聖人不單只將二乘,甚至一切眾生的生命之內的「煩惱、業、苦的三道」這些「毒」,轉為「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
  
在台灣創價學會裡,每當說到佛法如何讓人將一個艱難的、不好的、痛苦的狀況轉變為幸福的狀況時,常會以「變毒為藥」來形容。就其最根本的意義來說,「變毒為藥」是指將迷惘轉變為悟得。這個法門出自於公元三世紀印度大乘論師龍樹所著的《大智度論》。龍樹稱《法華經》為「變毒為藥的大藥師」。這是因為《法華經》為自身的佛種被我慢 燒焦的人打開成佛的可能性。由於在爾前經 ,這種人遭彈呵為永遠不得作佛,故「變毒為藥」這個法門的一個重要涵義就是眾生皆可得救。
  
日蓮大聖人在御書《始聞佛乘義》中更深入地教示,「變毒為藥」是指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功德,足可將凡夫的「毒」,亦即煩惱、業、苦三道,轉變為法身﹙真理﹚、般若﹙徹底覺知一切事物、現象中道理的智慧﹚、解脫﹙擺脫煩惱的束縛而脫離生死之苦﹚三德的「藥」。因此,這可以理解作逆境可轉為創造價值的絕好機會,而克服痛苦的經歷是助人成長的土壤。然而,其關鍵乃在於如何應對人生中無法避免的煩惱,痛苦的經歷往往是推動我們前進向上的力量。經典中教示「因病起道心」的原理,同樣的,世上不缺因戰爭或遭受不平待遇,而決意一生為和平、正義奉獻的實例。

<境涯革命重要觀念之三  藉由唱題與廣宣流布湧現自身佛界>
   
在面對御本尊唱題時,能夠在自身的生命中顯現佛界,展現出與末法本佛大聖人相同的智慧與力量。早晚透過向御本尊唱題,可以湧現勇氣與智慧,去超越人生的各種煩惱,獲得絕對幸福的人生。大聖人的佛法也因為御本尊的流布能夠傳揚開來。在我們的內在生命中,具備著依外界的緣將內部潛藏力量顯現出來的作用。例如,透過聆聽音樂、觀賞繪畫能引起生命的共鳴,拓展自身胸中豐裕的世界。這並非來自於外在,而是透過接觸外界的緣,使自身內部原本所擁有的東西自然顯現出來。相同地,面對御本尊勤行唱題,就是深深以御本尊此對境為緣,開顯自身胸中的佛性。 
   
對於面向御本尊唱誦題目,喚起我們胸中佛性一事,大聖人教示:
「崇奉我己心之妙法蓮華經為本尊,我己心中之佛性受南無妙法蓮華經呼喚顯出之當體,稱之為佛。」(御書582頁)亦即,面對御本尊唱題時,就能呼顯出自身的佛界,而且宇宙的佛界也會與之呼應,顯現為諸天善神等之作用。再舉一簡單例子說明:御本尊就好像是女性化妝時的鏡子。一邊對著鏡子,一邊往自己臉上抹粉、塗口紅,讓自己魅力倍增,這就是化妝。同樣地,我們對著御本尊唱題亦是如此,愈唱念題目,愈能喚起潛在生命中的佛性,讓生命綻放光輝。
   
個人在廣宣流佈的過程中體悟到:
『法華經的行者往往會把困難視為是自我反省的機會,也是磨練自己勇氣和慈悲的時候,就已經是開始「變毒為藥」;生命力和智慧將隨之增強,生命的境涯也將越發擴大』。
因此,個人深信煩惱可以作為轉換為智慧之跳板,讓我們體會更深的幸福,從佛法上來看,一切不好的經驗都蘊含其善與好的一面。可是,如果被苦惱所敗,而抱持的只是自哀自憐、怨天尤人等消極態度的話,「毒」將依舊是「毒」,無法消除。因此,唯有透過智慧與勇氣才能轉毒為藥,也才能進一步轉煩惱為菩提。
因此,在苦難中如何離苦得樂?要深信可以「藉由唱題與廣宣流布湧現自身佛界」,自能離苦得樂。




肆、如何創造生命價值

「創價學會」由牧口常三郎會長(1871-1944)創辦。「創價」是「創造價值」之意。「創造價值」的概念,是牧口哲學的中心思想。牧口會長在生時最關注的事就是人的幸福,而他的哲學思想也反映了這一點。時至今日,他的理念仍然保存在SGI(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國際創價學會)的佛教人本主義之中。
  
「價值」、「價值創造」這類措辭或許會造成困惑,讓人將之與道德標準所隱含的價值混淆。這裡的價值所指的,是能夠提高人的生活素質,被人所重視的事物,而非一套用以評價人的行為的道德準則。對SGI而言,價值是現實生活中具有正面意義的部份,它是由人在積極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創造出來的。價值的存在無法與人分開。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創造價值。價值的性質可正可負,也可大可小,這一切都取決於當事者的志向,以及意志的強弱。坎坷的人際關係、經濟困難、健康問題等看似令人不能自拔的逆境,其實都是創造正面價值的良機。舉例來說,一個畢生維護正義的人,或許就是因為早年曾經受過委屈才有這般決心。
   
關於生命價值,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就不停被討論的話題,它可以無限上綱到「人活著要幹嘛?有什麼意義?」也可以具體微小到「要賺多少錢,這一生才算夠本?」前者的答案可以抽象猶如「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後者的答案踏實到「一個月三萬元薪水,再加上股利分紅。」但是,個人想更落實一點來說,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覺得自己有存在價值、並且亦能創造他人的絕對幸福快樂,也即是創價學會所強調的一個重要概念:「自行化他」。這幾年來,不少青年族群仍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之觀念,這種備受爭議的思想讓社會都熱衷於「想辦法讓自己活得更快樂」的追求裡。但大家努力追求自己快樂的同時,卻集體製造了整個社會的更不快樂。顯而易見的,高中資優班學生自殺、失業率持續攀升、離婚率快速提高、刷爆信用卡的年輕人以靠借貸度日、還有高級知識份子迷信某人會發光也會分身、搖頭酒吧成為都會上班族解放壓力的熱門去處......我發現:若內在的修養不夠,一味追求自身的快樂,只會得到短暫的歡愉,卻讓生活變得更空洞。

在禪宗有一普遍為人知曉之公案,在此提出與諸位前輩分享。

悟達國師過去生曾與人結下惡緣,致冤魂生生世世糾纏。因世世皆為持戒高僧,冤魂無孔而入;直到第十世受封為國師,貢高我慢的心門一開,業力即趁虛而入,致生人面瘡,苦痛難安。所幸年輕時曾為病僧侍奉湯藥,種下善因,故終得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治癒爛瘡。即使十世為高僧,自造業仍要自受。有些人遇到事情,習慣求神問卜、祈求消災解厄。然而,災厄消得了嗎?要相信因緣果報,過去生隨心所欲造的業,唯有甘願承受,業力之繩才不會愈纏愈緊。
   
生命要用在什麼方向,都在一念之間。一秒鐘過不去、一念偏差,心靈不平衡就會產生不可收拾的後果,小則影響個人和家庭,大則傷害社會、國家和人群。生命長短沒有人能掌控,最重要的是寬度和深度,也就是「生命價值觀」。因此需時時自我反省:過往的人生,做了多少對社會人群有價值的事?自我慧命是否增長?是否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個人期待因信仰妙法能因此清淨六根,不受貪、瞋、癡、慢、疑污染;把惡濾淨、積極向善,並能確實履行自行化他、廣宣流布,時時刻刻發揮生命良能,以創造眾生的絕對幸福為奮鬥目標,才能從艱困的環境中進一步增長慧命,創造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什麼樣的快樂,才會真正長存於心且我喜常樂呢?根據個人在創價學會的成長歷程,感受到「被重視與受肯定的有用」之快樂比較實際、快樂的邊際效力也較持久。簡單說就是:「被重視與受肯定的有用」,就是有意識地知覺自己沒有有相當重要的存在價值。不但自己喜歡自己、看得起自己、在生活上有所發揮,同時也感覺自己被別人需要,甚至可以帶給別人一些無形或實質的用處,也即是創價學會所強調的一個重要概念:「自行化他」。如何讓自己變得「有用」,也可以被別人充分「應用」,這就是創造自己生命價值之基本。



伍、創造生命價值即是創造人生幸福

大乘佛法的理想,是實現「自他的幸福」,而《法華經》就是這個理想的最高典範。《法華經》闡釋「萬人成佛」的至理,明示一切眾生,不分男女,不究學歷,不論種族階級或出身,不顧文化社會背景如何,都能成佛。誦念《法華經》的題目,就是要確認自己這決意,終生貫徹初衷。佛法具有變革人心之能,SGI稱之為「人性革命」。雖然是人心的變革,但能夠影響周遭的環境,並改善家庭、工作場所和社區。這種入世的精神,符合了SGI會員所處之地的文化與風俗,並體現在會員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下將舉兩真實個案,進一步探索在創價學會這一國際性的大家族之學會員「如何把信心化為行動」,「如何變毒為藥」與「如何創造生命價值」的體驗談。

一、壯年部黃鎂智先生為國捐軀,是創價救難大英雄
      
以下是個人曾在創價學會網站(2009年8月信仰體驗談單元)閱讀到的一篇真實體驗,真正感受到何謂「生命價值」?

2009年8月11日,竹苗地區婦人部黃秋鑾接到大兒子黃鎂智在「八八水災」,因駕駛直昇機搶救災民而罹難的噩耗。黃鎂智是黃秋鑾女士的大兒子,擔任空勤總隊機工長之職位,負責救護吊掛、森林滅火、高山起降、機外吊掛、海上救援、水上救生等,上山下海最危險的救援任務他全包!黃鎂智從沒叫「苦」過,為了救災每次回到家總是匆匆忙忙。有次投入五峰鄉土石流救災,回到家又髒又臭,脫下10幾天滿是泥濘、尚未換洗的衣服,洗完還來不及晾乾,就急著趕回去救災。看到兒子奮不顧身投入救災,內心雖感到很不捨,而想到兒子在從事「救人」如此有意義的工作,更是全力給予支持,默默為他唱題。

大兒子黃鎂智在工作之餘時會唱題、閱讀學會刊物。黃鎂智非常孝順,每次回到家就會給黃秋鑾零用錢,她一毛都捨不得用,全部都拿到新竹會館去作廣布基金的供養。二兒子鎂煜、三兒子鎂芳都在空軍基地擔任地勤維修戰機的工作,二兒子與媳婦很單純跟著她信心、參加學會活動,也敬領御本尊。前輩及會員立刻前來關心他們夫婦。因了解佛法三世生命的法理,他們夫婦堅強面對兒子罹難的事實,且深以兒子為榮。尤其,在災區中搶救1500多名災區鄉親,空投了42000公斤的物資之後,結束了43歲尊貴的生命。更不可思議地,一般飛機撞山失事墜機,機身爆炸後都會變成碎片,或掉落溪床、遭大水沖走,而他的遺體竟能完整留在陡峭的岩壁上,且保留了衣服上的臂章、肩章及名牌。黃秋鑾女士與先生都深信這一切都是御本尊的守護,兒子已經創造出生命最高的價值,完成今生的重要使命!
   
黃鎂智先生為國捐軀後,面對前來慰問、關心的親戚,黃秋鑾女士就會告訴他們:「信仰妙法就是這麼好!這麼偉大!有這麼多學會員真心來為兒子追善唱題。」他們夫婦更懷抱著要讓更多人認識創價學會的一念,積極向軍方爭取以學會儀式舉辦告別式。8月19日當天,在竹苗區及中部圈會員協助下,順利圓滿地舉辦隆重、莊嚴的學會宗教儀式。

二、從事生命的挑戰-伊達‧格博多蘇—阿德熱維,多哥(Togo)
     下面亦是從現實世界中離苦得樂並創造生命價值之真實案例,茲說明如下。

伊達‧格博多蘇—阿德熱維(Ida Gbodossou - Adjevi),多哥(Togo)

伊達‧格博多蘇—阿德熱維
  
1979年,我的人生停滯不前。當時,我正在法國的圖爾大學(University of Tours)攻讀醫科學位。在我從祖國多哥來到法國的前幾年,我深感孤立,被新環境帶來的壓力迫得喘不過氣。為了得到一絲慰藉,我轉向宗教,每天花很長的時間禱告,全心全意投入新尋獲的精神寄託。之後,在我繁忙的大學學習生涯當中開始覺得,我所嚮往的實習醫生的工作和我虔心清修的宗教理想格格不入。這一動一靜的強烈對比給我造成不少痛苦和混亂。我感到心分兩處,所珍惜的一切被劃上問號,徬徨地不知何去何從。
  
一位住在法國的阿姨得知了我的困擾,建議我試試她近日正開始熱衷於的佛道修行。我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不過後來還是答應陪她去參加一個SGI(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 國際創價學會﹚的座談會。座談會的氣氛令人振奮和鼓舞,所聽到的日蓮佛法的哲學很具信服力。這讓我體會到,將我們帶離含有缺陷的現實生活和世界,並非宗教的真正目的。其旨意在於幫助我們融入社會,使我們能夠享有充實與富有價值的一生。大聖人的佛法讓我的人生經曆了一連串戲劇性和意料不到的改變。因此,當我回到多哥之後,就急于要和家人與朋友分享這個佛法。隨著我的鼓勵,我的幾位家庭成員和朋友開始信心而體驗到修行後的功德。我們一組人經常聚集在一起修行、分享各自的信心體驗、互相鼓勵,無意中發起了SGI於多哥的組織。組織如今正蓬勃地發展。身為組員的我們,通過自我改革,努力貢獻社會。青年部們更下定決心,要實現池田SGI會長對非洲的期望,讓21世紀成為非洲的世紀。我帶著喜悅的心情離開座談會。我還記得當時由於找到我所渴望的宗教信仰而高興得無法自我,並旁若無人地跳著回家。我迫不及待地將這信仰試上一試。
   
在多哥,大部分的家庭都不重視女兒的教育,甚至當她們還很年幼的時候就逼她們退學,唯有男孩子才被鼓勵繼續昇學。我深感到在踏入21世紀之際,應該改變這種性別歧視的文化態度。我參與的其中一項計畫就是處理這種歧視問題,為那些被迫在未成年就停學的女孩童們提供基本教育。SGI相信只有一個積極融入社會的宗教才有其存在的意義,並提倡唯有為他人的幸福努力才能獲得絕對幸福。很多時候,促使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原動力來自以此為宗旨的SGI。  

大聖人的佛法讓我的人生經曆了一連串戲劇性和意料不到的改變。因此,當我回到多哥之後,就急于要和家人與朋友分享這個佛法。隨著我的鼓勵,我的幾位家庭成員和朋友開始信心而體驗到修行後的功德。我們一組人經常聚集在一起修行、分享各自的信心體驗、互相鼓勵,無意中發起了SGI於多哥的組織。組織如今正蓬勃地發展。身為組員的我們,通過自我改革,努力貢獻社會。青年部們更下定決心,要實現池田SGI會長對非洲的期望,讓非洲成為一個和諧無爭的有妙法流布、地湧菩薩廣布宣流之佛化地區。

三、牧口會長所描述的「生命價值」

牧口會長於1928年信受日蓮佛法,在這之前,他就已經深信幸福是人生的真正目的。修行了佛法之後,他開始使用「大善生活」來描述追求最高價值的生活方式。牧口會長按由內到外之順序,把價值分類為:美、利、善。「美」指的是美學上的價值,那是在接觸到美好事物時被喚起的正面感官反應。「利」,從廣泛的意義來說,是指一切讓人感到有所收穫的事物,其中包括讓我們生活更方便舒適的物質條件。「善」則是指能使全人類更幸福、社會更美好公正的因素,為全人類謀求利益即是創造出最高的價值可稱之為「大善」。這其實是佛教的「菩薩慈悲行」,牧口所做的,是為這悠久的佛教概念,題了一個現代的名稱。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與牧口同年代的哲學家和教育家都認為,「宗教」有其別具一格的價值標準,一般的價值觀念是無法用來考量宗教的。牧口卻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他主張──可否帶給人類幸福,才是判斷宗教是否正確的標準。他寫道:「除了救人救世之外,難道還有宗教存在的意義嗎?救人不是利的價值嗎?救世不是道德價值嗎?」  

牧口會長曾說:
「創價學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每個人生命的最高價值。」
教育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幸福。以一生成佛為目標的我們,重要的是一生貫徹信心。然而,在信心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種種障魔與困難。而參加學會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學習正確的佛法法理,加深自身的確信,並且在學會活動中,接受各種鍛鍊與磨練,使自己擁有強韌的生命力與智慧,可以超越人生的種種課題。因此,如果沒有學習正確法理的教學鑽研,就容易陷入我見,無法正確理解佛法,更很難離苦得樂。不參加學會活動,不僅無法接受磨練,更不會有廣布同志的相互扶攜,也很難一人持續信仰。

牧口會長的價值論呼籲我們,無論身為何人,無論身在何地,都應為其他人的幸福而行動。崇高的理想是智慧及力量的泉源,它讓人在現實生活中,以最有效的方法,創造最大的價值。就如同SGI池田會長所教導:「唯有致力於一個比自己生命更廣大的目標,才能度過充實無悔的人生。」

佛道修行讓人視這些危機為轉機,也讓人展現強大的生命力、智慧與毅力把握機會、創造價值。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是一個相互關連且彼此依存的生命網絡,我們自身所創造的正面價值,也會藉此傳播出去並惠及其他人。如此一來,原本只為改善自己困境而立下的決意,可為社會帶來有意義的貢獻,也可對其他人發揮鼓勵和啟迪的作用。

這種由內到外、由自身到社會的演化過程可從牧口會長對價值的分類中看到。基於上面所述,將人生的難關與種種失敗這些「毒」,變作為自己成長的發條、跳板,成為「良藥」,這樣也可以稱為「變毒為藥」。故此,「變毒為藥」可以說是以信心為根本,向著未來,活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智慧,並能因為以苦為樂、變毒為藥而將自我的境涯提昇至佛界境涯。


陸、結論

個人在本論文最後,將提出「金融風暴衝擊下的境涯革命」四項重要結論


1. 在面對這一波全球性金融風暴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若沒有靠這股創價潮流所弘通的「廣宣流布之信心」 以及「戰勝魔障之題目」 ,就絕對不能稱為是日蓮佛法一生成佛的實踐,也很難在痛苦深淵中離苦得樂。

池田SGI會長曾指導:「向世界民眾弘揚妙法,開啟絕對幸福之道,就是廣宣流布。」讓我們以妙法為根本,磨練自身,持續不懈怠的前進,向所有人訴說最高幸福法則 ── 日蓮大聖人佛法而持續奮勇進!唯有確立與三障四魔奮戰的信心,才能開啟佛的境界;若沒有與三類強敵奮戰,則無法成佛。


2. 如果沒有提昇生命基調的方法的話,現實生活上的菩薩界和佛界生命,也是不能顯現出來的。

故此,那些朝夕關心社會事情,關心別人幸福,衷心包容別人的人,其人的生命基本是菩薩界,縱使有三惡道和四惡趣出現,亦能輕易克服。令到生命的基調得以向上提昇的,就是「人間革命」的原理;人間革命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湧現佛界,達到一生成佛,此一目標正式身為法華經行者要達成的最高境涯。
池田先生曾在一次本部幹部會的指導中提到:「經過嚴冬的考驗,種籽終於迎來萌芽的春天,人生也一樣,超越勞苦才有勝利,從中產生莫大的喜悅。」及「為世法勞苦徒勞苦、為佛法勞苦福運多」的道理,也是創造生命價值的一個重要過程論。

3. 在現實中,生命每一瞬間都在躍動,在十界間起伏變動,每一界都隨時因人之心境改變而隨之改變,法華經稱為「十界互具」 ,即十界中每一界都各具十界。
在這一波全球性金融風暴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有些人在不知覺中陷入了地獄界,但下一刻也可能維持現狀,也可能顯現其他九界中的任何一界,這個法則的重要含義是,所有人不論在任何境界中,都有顯現佛界的潛能。因此,法華經中所提到「十界互具」的原理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教導,給對痛苦命運妥協的人帶來希望與勇氣。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佛界不是最終目的地。如果清楚明白生命中佛界的特徵,就可發現智慧、慈悲、忍耐、活力等皆是從面對困難和挑戰中鍛煉成的。(法華經的智慧第四冊,十界互具與人間革命)


4. 透過一念心以全生命去祈求,絕對能摧毀恐怖,放逐悲哀,點燃希望的火焰,是改寫命運篇章的革命。

要相信自己,相信佛法,絕不可自卑!要深深相信自己是法華經行者,這一生就是為了證明佛法的偉大而存在的,再怎麼樣困難,我也一定要為妙法而活!這樣的確信將帶領自己超越自己的恐懼與不安,戰勝一切!


台灣創價學會林釗理事長曾在2008年於雲嘉地區雲東本部的一次幹部研修中有如下一段指導,至今仍言猶在耳:

「信心不是總帶給我們成功,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勇於面對失敗的勇氣,這才是讓一個人能立於不敗之地,祈求,就是絕不放棄的勇氣,是與失去自信、絕望、惰性的奮鬥,也是在生命中刻印<透過唱題祈求,一定能改變現狀>,這就是人間革命,也即是境涯革命的基本信念。在SGI的大家庭中裡,每一位學會員都要加強信心,努力折伏弘教,致力推行和平、文化、教育活動;以池田先生為中心,以確立起一個尊重「人類的尊嚴」、「生命的尊嚴」的社會為目標,作為人類共有財產與共有想法,這就是我們SGI會員的使命。」

因此,個人因加入創價學會,經過諸多的磨鍊與考驗,深信煩惱可以作為轉換為智慧之跳板,讓人體會更深的幸福,從佛法上來看,一切不好的經驗都蘊含其善與好的一面;可是,如果被苦惱所敗,而抱持的只是自哀自憐、怨天尤人等消極態度的話,「毒」將依舊是「毒」,無法消除』,因此,唯有透過智慧與勇氣才能轉毒為藥,也才能進一步轉煩惱為菩提。  

在「聖人蒙難事」的一次座談會中,池田SGI會長有如下一段指導:
「創價學會向著廣宣流佈邁進,也是不斷地奮戰。誠如大聖人教示『佛與魔的戰鬥』,對於不斷襲擊過來的『敵人』也就是『魔的作用』,若停止戰鬥之手,就不只是停滯不前,而是後退,導致敗北」。個人對於上述池田SGI會長以上所提到的這一段指導,心中有所悟達。

事實上,入信之後的這五年多來,個人在過去的歲月中,不管面對何種艱難的挑戰,只要懷抱絕對的確信堅持到底,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遇到問題決不低頭的強盛生命力,以及面對未知懷抱不滅的希望奮戰到底的精神,以非贏不可的決心向御本尊祈求,再以萬全的準備和行動去面對自己的課題,諸事絕對會成功的!總結上述,唯有信奉法華經才得以離苦得樂、創造生命最高價值進而達到佛界境涯;如果沒有提昇生命基調的方法的話,現實生活上的菩薩界和佛界生命,是無法顯現出來的。



論文後記

筆者期許

身為妙法蓮華經的行者應朝夕關心社會事情,關心別人幸福,衷心包容別人,縱使有三惡道和四惡趣出現,亦能以地湧菩薩之精神去克服。事實上,能使生命基調得以向上提昇的,就是「人間革命」之原理,然而,人間革命最終目的就是要湧現佛界,因此,期勉諸位學會前輩能以地湧菩薩之精神去自行化他並進一步落實唱題與廣宣流布,朝向人間革命目標大步邁進。




<本論文收錄在台灣創價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學術部會議論文集>
< 2009年10月18日 于台中會館 >





參考文獻

[01]  御書全集一四九一-一四九二頁。
[02]  御書全集二四一頁。
[03]  御書全集二七一頁。
[04]  御書全集四0四頁。
[05]  御書全集四九七頁。
[06]  開結品,御書全集六七四-六七五頁。
[07] 〈觀心本尊抄〉,御書全集二四八頁
[08] 〈佐渡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九五七頁。
[09] 〈覆曾谷書〉,日文御書全集一0五五頁。
[10] 〈崇峻天皇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一一七四頁。
[11] 〈覆妙法比丘尼書〉,日文御書全集一四八0頁。
[12] 〈十法界明因果抄〉,日文御書全集四三三頁。
[13]  日文御書全集七一0頁。
[14]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3 P.158-159,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3 P.217-218,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4 P.89-92,  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4 P.163-166,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4 P.186-189,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4 P.202-204,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4 P.213-217,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4 P.224-227,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4 P.240-241,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3]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6 P.129-131,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6 P.167-170,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5]  池田大作,法華經的智慧6 P.189-192,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日妙聖人禦書〉,御書選集五 P.102,台北:正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7]  佛法概論 http://cht.sgichn.org/sgichn/index.php?id=328
[28]  大善生活實驗證明座談會「信仰體驗談」     
http://www.twsgi.org.tw/forum.ph ... id=19&level3_id=652
[29]  國際創價學會「佛法與生活」: 從事生命的挑戰
伊達‧格博多蘇—阿德熱維 (Ida Gbodossou-Adjevi),多哥(Togo) http://sgichn.org/cht/buddhism/daily-life/0104adjevi-cht.html



後記:

貧苦交迫是一種磨鍊,唯有忍辱負重才能增長智慧;堅持信念,廣宣流布,持續前進才能宿命轉換。這個世間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用華語來說就是「堪忍」的世界。儘管有情眾生在世間上,忍受著種種的煎熬,飽受著種種的苦迫,但是仍然「堪忍」得住。


人的忍耐力,就是風雨飄搖,也要等到明天;即使水深火熱,也要等著未來。人只要能忍耐,時間總會過去,煎熬的日子不會太久,人生總會有無限美好的希望與未來。



提供一篇很有參考價值的文章

** 說話與處事之道 **  與諸位前輩分享


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知人不必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


責人不必苛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肚量與己;


才能不必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內涵與己;


鋒芒不必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深歛與己;


有功不必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謙讓與己;


得理不必搶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寬和與己;


得寵不必恃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後路與己;


氣勢不必倚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厚道與己;


富貴不必享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福澤與己;


凡事不可做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餘德與己;


希望創價人能持續奮戰,不向命運妥協,桃花源就在不遠處!




趙永祥博士 學術全球資訊網


http://eportfolio.ydu.edu.tw/edward




2012/11/吉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宿命轉換錦曩-成功並不是要擊敗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宿命轉換成功錦曩-成功並不是要擊敗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佛道修行讓人視這些危機為轉機,也讓人展現強大的生命力、智慧與毅力把握機會、創造價值。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是一個相互關連且彼此依存的生命網絡,我們自身所創造的正面價值,也會藉此傳播出去並惠及其他人。


如此一來,原本只為改善自己困境而立下的決意,可為社會帶來有意義的貢獻,也可對其他人發揮鼓勵和啟迪的作用。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在高等教育近20年的教學理念與待人處世之道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
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水之所以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如何沉澱;
心之所以通透並非因為它没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如何取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