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台灣創價學會學術部歷年討論議題總覽

台灣創價學會學術部歷年討論議題總覽

如來壽量品(10)(11) 討論議題
一、佛法認為:由生到死,藉由生命體「假和合」的作用(p271),體認「業的能源」是超越生死而持續下去(p277)此為九識論(p281),將業力繼承至死後。法華經教示「根本淨識」即是將善惡的業力轉換為「至善」的根源,如壽量品中「久遠之佛」的人格表現(p282)。試討論自身以努力於廣宣流布的使命為基底,感受到自身所處的環境皆為佛國土並享受「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的體驗(p290)?
二、「生死一大事血脈抄」教示:「解了臨終在即,而致信心。」(御書1405頁)(p297)及壽量品教示「方便現涅槃」的重要法理(p301),試討論以自身是「永遠的生命」為根本(p309)實踐廣宣流布的使命(p323)之理解和感受。


如來壽量品(8)(9) 討論議題

一、在十界互具論中的重點,是在於人界中具有十界,尤其是湧現佛界。但如同宇宙之間具有百界一樣,人的生命也具有百界。池田先生在此是以生命的根基及其改變來進行闡述,並說明唯有人間革命才能改變人的根基,但應如何來達到,請就你本身的經驗與觀點來說明之。
二、如果以生理學來看,「死後仍有生命是迷信」的事,是再明確不過的。但法華經中又闡述三世生命觀。池田先生闡明「臨終不是已死」,反而是對「死」產生強烈自覺的契機。那你又如何來看呢?


如來壽量品(7) 討論議題

一、池田先生說:「能給予人活力的就是關懷他人的『人與人的情誼』。利己主義者不會有幸福,反之,為他人付出時,自己的生命源泉會隨之湧現。」(p.194) 而實踐「自他不二」法理的,唯有菩薩道。您認為什麼是菩薩界? 什麼是佛界? 如何成為擁有絕對幸福的人?
二、壽量品的「久遠之佛」是指一切眾生,能不改凡夫之身而成佛。生命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人人皆平等為佛,差別的是有無自覺而已。(p.200)請對此提出您的看法?
三、一念的不同,結果完全不同;『心的微妙性』正是十界論、十界互具的真髓,而“心”是可以無限擴大。(p.184 & p.186) 涅槃經:「願作心師,不師於心」(御書一五七頁),以法、以廣宣流布為中心度過一生,此為信心。(p.203) 請問您認為如何將自身專業結合現實生活,畢生貫徹廣宣流布之實踐?
四、日蓮大聖人教示,奉行「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可顯「己心之佛界」。所謂不自惜身命,一心追求佛的心,即是信心、求道心。(p.205) 在現代生活中,試研討「為了廣宣流布奉獻自己的一切」的修行之重要性。


如來壽量品(6) 討論議題

1.      宗教源自於畏天,試討論「天界」在佛法中的意義、內容及特色(162~164、167、169)
2.      文中提及,二乘的求道生命,是建立「永恆宮殿」的基礎(157),從六道步往四聖的歷程中,誕生了佛法(170-171),請問相對於六道,四聖的境界對於生命中種種現象有何不同的體認?所謂「緣起」、「我執」、「無我」、「無常」又各代表何意義?(165-167)
3. 佛法教導:正視「死」等於追求永生的第一步(171),但是人們傾向於只往「外」看,不往「內在」看(158),再加上現代文明將追求欲望視為善,把天界訂為理想目標(157),請探討掩飾死的現代文明造成之現象。

如來壽量品(5) 討論議題

1.修羅界既是「三善道」之一,也被列入「三惡道」。請從自我人生展現的觀點探討修羅界之善與惡。
2.十界論中,人界居十界中央。試就整個人類社會及人類與自然界共處的觀點探討人界。
3. 「欺凌的本質出自劃一主義」 (P.140),而佛法揭示「心為切要」。試就「心」 的觀點探討劃一主義的利與弊。
4.  大聖人曾說:「賢為人, 愚為畜」,試就人在現實社會的展現,來探討人畜的差別。


如來壽量品(4) 討論議題

1. 池田先生在討論開始時指出﹕「法華經就是發覺歡喜中之大歡喜的經典」(p. 99),請就你的認知來談談何謂歡喜中的大歡喜。又在結語中又強調﹕「大歡喜的境涯」也是必須歷經有如折磨自己的苦鬥之後,才能體會得到(p. 125)。所謂佛法就是「與魔的搏鬥」,請談談您的體認及看法。
2. 地獄界為「不得自由的憎怒呻吟」(p. 109),餓鬼界為「貪欲的奴隸」(p. 116),畜生界為「出自貪圖近利的癡」(p. 118),請就書中的討論進一步探討處於此三惡道的生命傾向,並加上個人對於自身與社會週遭之觀照作為例證。


如來壽量品(3)討論議題

1.  何謂「跡門的一念三千」?為何說爾前經的「行布(差別)」觀得以藉此破除?
2.  池田先生引用御文來說明「本門的一念三千」:「至本門,既破始成正覺,則四教之果破。既破四教之果,則四教之因破。打破爾前跡門十界因果,說顯本門十界因果,是即本因本果之法門也。」「九界亦具於無始之佛界,佛界亦具備於無始之九界,是乃真實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御書215頁)試就以上御文討論「因果俱時」相對於「因果異時」、「無始」相對於「本無今有」之意義及關鍵性。
3.  針對自己的生命根源,「不識壽量品之佛者,是迷於父統之邦,有才能之畜生而已。」(御書233頁)請討論此御文。又何謂壽量品之佛(p.81,85)?戶田先生根據「始成正覺」與「久遠實成」又有如何不同之生命觀的指導(p.86)?


如來壽量品(2)討論議題

1.  人為何而來?人為何而活? … 這是長久以來許多人想了解的答案,也是宗教和哲學探討的標的。請以您的觀點和佛法的觀點發表看法。
2.  釋尊的遺言是「應依法」,試自「久遠實成」、「發跡顯本」的角度探討「法」「佛」、與「人」的關係(p.48~p-52)
3.  小乘及權大乘都與釋尊的遺言-「要靠法與自己」的精神相反,而日蓮大聖人的「回歸釋尊」是指「要回歸於人」,請討論此蘇生運動之重要性。
4.  池田先生說:發跡顯本的精神在於「不離開現實、端看永恆!要對照內在、追求超越;立於現實,開顯富宇宙性之物!」請探討發跡顯本的意義。(p.61-)


如來壽量品(1)討論議題

1.  面對「死」的問題,就是學習「如何度過人生」、「人為何而活」,對於擁有明確的生死觀之重要性,請說明您的看法。
2.  人生有生老病死、陰晴圓缺,只要有信心,一切都會轉到好的方向、都將變為功德。請談談您信仰的體驗。
3.  壽量品中的「永恆的生命」指佛的無限生命力,即釋尊的本地、諸佛的本體,請依您的理解,述說您的看法。
4.「要改變環境,必須先改變自己」、「一個人的人間革命,可以改變整個世界」,依此原理,請說明文化、教育等學會方針的重要性。


普賢菩勸發品、法華經是「師弟不二」的經典 討論議題

1. 法華經的最後一章,講述普賢菩薩如何鼓勵他人(p.250),池田先生可說是真正做到無量的勸發,勸發即向人勸說佛法,使人發心(p.249),當戀法的一念愈強盛,對人勸發的說服力也就愈強(p. 258) 。創價學會能有今日的廣宣流布即因徹底的作鼓勵,以誠心誠意來滿足人心(p.251),請分享自身以普賢菩薩之姿行勸發的心得。
2. 普賢品中最後一字為「去」與二十八品開頭第一字為「如」 (p. 262) ,大聖人教示此即生死,法華經的根本主題在生死 (p. 266) 。又「如」即教導師弟不二,當以此為目標行動時, 即可「去」自身的無明,昇起佛界的太陽(p. 271) 。請談談身為普賢菩薩的我們,如何實踐鼓勵人心的師弟精神?
3. 所謂信心即是要實踐、奮鬥(p. 280),隨時保有久遠元初的信心決意前進 (p. 283) 。萬人皆是佛,其奮戰是以地湧菩薩向廣布永遠邁進的行動者為序幕 (p. 294),無論如何都要完成救濟民眾的心,此為法華經的精髓(p. 296),試以身為法華經的行者該如何實踐信心?
4. 追求正確遵行「法」的師匠,弟子要與此師「不二」的上進(p. 300),且「益發」堅強的信心(p. 302),不斷成長直到最後一刻。學會的使命重大,一切操之於學會的前進(p. 308) 。請分享據您所知,在實踐師弟不二廣宣流布的創價學會中,目前有那些具體行動即是本因妙的前進,是法華經真隨的脈動?


陀羅尼品、妙莊嚴王品 議題

1. 「必假心固,神守則強」「雖有利劍,於不前之人無所用也」。諸天的守護強弱,端視信心強弱而定。但有一些人雖然沒有信仰,卻事事順心,一帆風順。試著思考該如何確立起爲了廣宣流布,一切皆可抛棄的信心。
2. 奉持法華經的人最爲尊貴。供養、守護此人的功德,等於供養諸佛的功德;迫害、誹謗此人的罪,則等於迫害、誹謗諸佛之罪。試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探討此點。
3. 學會永遠的指針是「一家和樂的信心」,請就自身的經驗分享如何在學會活動、工作及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點。
4. 御書云:「佛法如體,世間如影,體曲則影斜」「道理證文猶不如現證」。學會活動中,常可聽到許多學會員挑戰宿命轉換的過程與結果,請分享自身或是旁人的經驗探討人間革命的重要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議題

1.   觀音菩薩以最大的慈愛去接受、包容世間各種聲音、煩惱,進而解憂,為每個人的切身問題「傾聽」、「了解」及「奔走」。(P. 86)試就本身投入於廣布的家訪或與他人的對話中,淺談如何「傾聽民眾心聲」。
2.   南山大學範布拉夫特教授說,「世界宗教的條件」是奉獻人類社會;在社會上有實力,能成為貢獻世界和平的一大勢力;貫徹人本主義;能回應民眾所期待的現世利益。(P. 122) 請談談何謂「現世利益」與其對於成為「世界宗教的條件」重要性。
3.   池田先生:「祈求會不會如願,視信心而定,也因為各人的宿業深淺不同,有時還存在有各種涵義。然而,只要發動『祈求』的引擎,一定會從祈求這一瞬間起,開始往『好的方向』變化。」(P. 135) 試就本身信仰之體驗談談『祈求』的方式與方向。
4.   法華經是一部「投入社會」的經典。且研究阿育大王的拉那教授說:「如果把知識據為己有,不與人分享,無益眾人,知識反而會化為毒。」(P. 135)談談你在專業領域上如何分享給社會大眾。
 
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音菩薩品討論議題

一、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有段名言:『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有人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說示法華經的功德就是『不老不死』。此與池田會長所說:『信仰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改變境涯。』相互呼應。試討論在自身生活及工作領域中,如何以信心的實踐與行動,升起自己胸中的太陽,感受到此法華經『不老不死』的大功德?

二、藥王品中,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為了報恩,焚燒身體、以光明供養,決意『死後也要出生在師匠跟前,繼續奮鬥』,藥王品教導我們如此『懂得報恩』、『為了正法奉獻己身』的信心。試就三代會長之『豁出性命』、『死身弘法』的廣宣流布行動,意即『藥王的供養』,分享您的看法。

三、如壽量品『更賜壽命』所示,教導我們延長壽命、充滿活力的本源生命力;感恩及確信的信心與行動,己心的藥王生命也會隨之舞動起來;釋尊也說:『未見不死境地活百年,不如見不死境地活一日。』試討論何謂法華經所說『真正的健康』及『真正的長壽』?
四、御義口傳云:『妙音菩薩者,十界眾生也。…又云,妙音者,今、日蓮等類,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事,是末法當今不思議之音聲也。』法華經本身呈現出『美的價值』,而這份美的根源是什麼?一切優秀文化的根源是什麼?那就是人的躍動生命。所有一流的藝術,其根抵相信也都是脈藏著這種『對生的希望』。試探討以妙法為根本的文化運動、妙音運動,對社會、人類和平之影響。


囑累品議題

1. 池田先生於本章中提到,囑累是「弟子承擔一切辛勞」之意,又說「模仿老師的口氣不能稱是弟子,唯有實踐師說才是弟子的佐證」 (p. 252);而後又提到「佛法是為了社會、為了現實人生而有的信仰」 (p. 254)。以您對本章的認識,試闡述釋尊於囑累品中究竟期望弟子完成什麼樣的使命?
2. 牧口先生曾說「不行菩薩道就不能成佛」;而池田先生也說「以父母心作折伏才是正確的方式」,更說「折伏是最高的正義、最大的勇氣」(pp. 263-264)。試由您信心的過程,闡述「慈悲」與「勇氣」於折伏中所具之意義,而其與釋尊所言「如我等無異」間是否有所關連?
3. 本品中提及,當釋尊聽到弟子們回答「請師安心」後,便對十方諸佛說「各回本土」,之後便由虛空會再回到靈鷲山,即所謂之「二處三會」。而池田先生則說「二處三會」明示出「人間革命的韻律」,亦即「從現實世界到永恆的生命世界、再回到現實世界」 (pp. 270-271)。試由此觀點論述池田先生所言「要用餘裕的心去做、快樂地去做 (折伏)」、「讚嘆妙法就是可敬的折伏」 (pp. 273-274)。


如來神力品討論議題

一、池田先生提到,說出要將末法廣布託付給地湧菩薩的,就是神力品,也就是「付囑」的儀式。若無付囑,佛法只能存於師匠這一代,縱使是再偉大的「法」,無人傳承也毫無用處,更拯救不了人們(P.135)。沒有師弟,就沒有佛法(P136)。若不是與佛師弟不二的境界,就無法正確弘揚佛法,若不投入世間、群眾裡,就無法進行廣宣流布,擁有此兩個條件的就是地湧菩薩(P140)。請談談如何在其專業領域上實踐「地湧菩薩」的使命?
二、大聖人教示,這釋迦牟尼佛是指「忍辱之心」。忍受他人的責難和侮辱,弘揚妙法,就是「忍辱之心」。大聖人教導我們,這種忍辱之心才是佛界、是釋迦佛(P145)。池田先生提到,娑婆世界——向最困苦的人伸出援手就是佛(P146)。唯持忍辱之心,永遠在這個充滿苦惱的世界活動,朝廣宣流布的目標前進不止,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佛。娑婆即寂光是就「國土」而說的,如果就「人」來說,佛就是指「菩薩佛」。一邊享受湧自內心「永遠生命」的法樂,一邊為弘揚法而行動,這就是「菩薩佛」(P147)。您是否曾有行「菩薩佛」的心得?
三、池田先生提到,法華經不但否定「只不過是一個凡夫」的想法,更說「凡夫才是佛」,「人才是至尊無比」。大聖人指出凡夫才是本佛,佛只不過是本佛之影的迹佛(P149)。神力品的關鍵即是釋尊付囑給地湧菩薩的儀式裡,含有「凡夫才是本佛」的意義(P150)。請談談您的觀點?
四、何謂神力品的「付囑」儀式,就是「本果妙的教主」交棒給「本因妙的教主」(P164)。所以諸佛會顯現「無量神力」,是因為喜聞佛滅後,將由上行菩薩奉持此經(P167)。池田先生提到,十神力是在讚嘆人法一箇的南無妙法蓮華經如來的功德。因為無論是「久遠實成的釋尊」或「上行菩薩」,都是宇宙的根本的佛——南無妙法蓮華經如來的「迹(影)」(P168)。而久遠實成的佛對上行菩薩「結要付囑」,不是法華經二十八品,而是文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P184)。總之,妙法是「本」、上行菩薩終究是「迹」(P185)。此隱含未來將是「人性主義佛法」的時代(P187)。請談談您的看法?
五、池田先生提到,如日寬上人所說,題目有「信的題目」與「行的題目」。唱出「信的題目」才是重要(P169)。更何況以廣宣流布為目標而奮戰的人,祈求怎麼會不顯應?大聖人教示:「若與日蓮同意,當是地湧菩薩」(P172)。請您與之分享勝利的實證?
六、池田先生提到,若打開法華經之眼便知,一切諸法皆是為了顯現無始無終的宇宙生命——永遠的本佛,這就是諸法實相。因此,一切眾生,本來就是如來(P208)。所以信仰佛法者都是為了求得「正法=永恆的生命=如來」,但當求得後卻發現自己本是生自如來的「如來之子(菩薩)」(P214)。法華經是統合小乘與大乘的經典,回歸人的釋尊也等於是「回歸人的本身」,意指「要體悟人尊貴之處」(P219)。請談談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


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討論議題

1. 在法師品中,池田先生談到,所謂「法師」,並不是指僧侶。而是「以法為師者」,「為師弘法者」(P.68);又進一步指出,「法師」指的就是帶動廣布、願為廣布奉獻的人。只要自己成為法師,就必定能獲得絕對幸福的大功德(P.93)。請談談如何能為一位真正「以法為師者」,「為師弘法者」以及自身弘法之大功德體驗。
2.  池田先生在對談中提到,幸福取決於環境與生命力,而生命力強盛的人就是幸福的人。這叫做「六根清淨」,也就是「人間革命」(P.74)。請以「六根清淨」(眼、耳、鼻、舌、身、意)每個角度,談談對此次社區友好文化節之推動過程的點滴。
3.  大聖人教示:「一代肝心是法華經,法華經修行之肝心在不輕品。」,又說「不輕菩薩之敬人是何事?教主釋尊出示本懷在為人之道。」(P.105-106),請以現今的角度與自身的折服或對話經歷,談談不輕菩薩的「為人之道」(二十四字法華經)。
4. 對武力崇拜的國家主義與關懷人們的不輕菩薩之精神是背道而馳的。而戶田先生也曾大聲疾呼,為有真實的宗教才能遏止戰爭等人間悲劇,才是建設人類永久樂園的原動力(P.124)。請以此次文化節在全國受到熱列迴響的「世界兒童和平文化展」談談如何遏止新的國家主義與權力主義之崛起,以達世界之和平。


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議題

一、日蓮大聖人曾說,「功德」來自「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指的是自己生命的淨化,是人間革命、宿命轉換(p.13)。且池田先生更進一步引述大聖人說:「滅惡云功,生善云德。」去除自己生命的「惡」,產生「善」,是謂功德。為了達此目的,必須透過「折伏」。因為折伏就是破折邪惡,使其伏於大善(p.14)。請大家談談自己曾透過折伏過程中,感受到生命淨化的體驗。
二、池田先生談到,以現代話來說,功德指價值、價值創造。價值的內容可分為「美」、「利」、「善」(p.15)。牧口先生也特別強調「利」的重要性,但這和一般宗教認為修佛應該清心寡慾似乎有所衝突!但在本次對談中提到,如果否定現世功德,不但會讓宗教淪為遠離實際生活的觀念論,更會成為無法提升現實生活的「無力宗教」(p.16)。請談談自己對於此觀點的看法?以及「利」在宗教內涵的重要性?
三、池田先生在對談中談到,體認我身與「永恆的佛」一體、佛就是「我的生命」。只要有此大確信,就絕對不會走投無路;就能克服悲傷、苦惱、惰性,無止境的前進,獲得悠然自得的「不退地」功德。此即佛法的樂觀主義(p.34)。請談談確信和樂觀主義有何關連性?以及自己目前所抱持的「樂觀主意」態度為何?
四、「隨喜功德」的意思是,只要隨喜就有功德;教導我們只要抱持喜悅的信心,就會有大功德。「心最重要」,一念不同,結果也會完全不同(p.40)。請分享自己曾在活動中,是否曾因為一念改變,而有不同的體會感受?
五、池田先生在對談中提到:自掃門前雪是利己主義,只為他人又太偽善;自他彼此都幸福,才是真正的喜悅。戶田先生說:「自己幸福很容易,不算什麼,要使他人也幸福,才是信心的真諦。」大聖人明示,幸福的內涵是智慧與慈悲,亦即佛界生命(p.48)。請分享自己對於幸福內涵的看法及自己的幸福觀?以及對「真正的幸福,是在為別人的幸福奔走當中,所獲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這句話的看法?
六、在對談中池田先生談到,歷經鍛鍊達到的堅強境涯,才能持續,也才是隨喜的真意。只要有堅忍的信心,不管遭遇任何事,生命根柢都能產生歡喜、希望和確信。而且,當我們鼓起勇氣去訪問煩惱的人,自他彼此都能成為隨喜的當體(p.56)。請談談自己是否有愈經學會活動的鍛鍊之後,愈容易感受到生命歡喜的感受體驗?以及透過家訪過程中感受到生命躍動的喜悅?


從地涌出品討論議題

一、從地涌出品中以地涌菩薩之出現為開端,引起迹化菩薩「動執生疑」,繼而釋尊以此為契機開啟了法華經本門「久遠實成」三世常住之佛陀觀。在現今思想混亂,價值觀多元之社會,請大家談談應如何使社會「動執生疑」,揚棄錯誤思想,建立「人本主義」之價值觀。
二、自然界中惟有蓮花,花(原因)、果(結果)同時長成,即因果俱時,古今中外對蓮花特質亦多與著墨讚揚。而涌出品以「如蓮花在水」來譬喻和稱讚地涌菩薩,請大家以蓮花為譬談談地涌菩薩之特性及使命。
三、御書云:「若與日蓮同意,當是地涌菩薩」、「作地涌菩薩之魁首、日蓮一人耳」(諸法實相抄),「佛與提婆,如身之與影,生生不離」(開目抄)。日蓮大聖人一生身承諸難,實踐法華經,創價學會第二代會長戶田先生亦入獄遇難而豁然悟達了「我乃地涌菩薩!」,由此地涌菩薩於末法現今弘教,必為難所阻礙。請大家談談對「難即悟達」、「忍難即佛界」的看法。


勸持品、安樂行品討論議題

一、勸持品中提到「作師子吼」的「師」是指「師匠所授與的妙法」,而「子」是「弟子所接受的妙法」,而「吼」則是「師與弟子共唱的聲音」,而「作」是「興起」之意。池田先生說「興起」就是「主動」,不是聽誰說了才做(P143)。請談談自己要如何在信心實踐當中,主動「作師子吼」,展開師弟不二的行動?
二、今日的社會,有太多人擺著一付要為人權、和平而戰的架勢。因此,擁有不被人言、假象所惑,認清事件本質的智慧最為切要。能識破三類強敵的法華經行者,才是擁有「一分佛眼」的人。池田先生指其為:「貫徹行動、奮戰的人。」此外,牧口先生針對如何判斷善惡說道:「抱持願為世界最高的宗教捨命修行的努力與勇氣的人就能辨明善惡。」請談談自己是否有在為佛法奮戰的過程當中啟發自己智慧的經驗?
三、安樂行品內容有提到「難即安樂」(P168),法華經經文有云「現世安穩」,大聖人指出,唯有三類強敵出現才能證明「現世安穩」(P179)。這和一般人所認為的「安樂」、「安穩」恰好相反?試分享自己在信仰前後對「安樂」、「安穩」的看法有何不同?


提婆達多品(上)(下)之討論議題

一、對釋尊而言,提婆達多是「惡知識」。然而,此大惡人於過去世竟是「善知識」,善惡完全顛倒。不但如此,還說提婆達多於過去世是釋尊的師匠。(P.87-88)試問關鍵何在?試以自我親身體驗來說明與區別「善知識」與「惡知識」?
二、一般人認為,「不行善」總比「為惡」好。牧口先生卻主張「不做善事」就等於是「做壞事」(P.95)。試說明何謂「善惡不二」?
三、一人兼具提婆與龍女兩面,大聖人曾說:「提婆達多是顯心之成佛,龍女是顯身之成佛」(御書P.1641)「提婆顯我之煩惱即菩提,龍女顯生死之涅盤。」(御書780),(P.128)是問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到「色心不二之成佛」,人人如龍女的成佛境界?
四、我們從龍女成佛知道,男性與女性都是一念三千的當體,但現實社會上,男女還是有差異的。請談談你的兩性觀點,以及如何調和其之間的對立。


見寶塔品討論議題

一、池田先生於文中說到:「『我身乃莊嚴之寶』,…見寶塔品即是教人們如何體會此感受,寶塔品的儀式也是為了體會此事而有的「鏡子」。(p.13-14)。又說:「大聖人說,釋迦、多寶二佛是『境智二法』,『二佛並坐』為境智冥合之意」(p.26);「一切原本都是佛,這是『境』,而能使其佛界綻放光輝,就是智慧。持有自覺是佛的智慧,綻放佛的光輝,此即是『境智冥合』」(p.27)。此中之「鏡子」與「境」是否有關?又如何做才是達到『境智冥合』?
二、由本文的論述中,似乎「民主主義」的生活型態與法華經中見寶品的精神是符合。現在大家都生活在民主的社會中,同時也接受了法華經的信仰,請大家就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兩者間的差異,以及有否關係?
三、「寶塔就是教導『一個人具有巨大的力量』」(p.44)。而其啟動的引擎即是「一念」,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三千。文中池田先生提到:「『三變土田』不僅在說國土的淨化,也是明示自身一念的轉變。」(p.50)。天台於《法華文句》中,透過「三惑」來解釋三度淨化國土,指出能打破此三惑的就是「三變土田」。又以「六難九易」(p.55-59)來說明實踐法華經的困難。請談談大家在克服困難中「一念轉變」的經驗或是應如何來做。
四、「法華經是改變生命之法,歸根究底是為了克服元品無明,也就是生命原本具有的根本迷惑」(p.63)。又說「與『元品無明』之對決成為焦點」(p.62)。請大家針對此來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心得。而池田先生更是談到「不容許把人當作手段」(p.67)的理念,這又與「元品無明之對決」有何關連?


法師品討論議題

一、「法師二具有『以法為師』與『為師弘法者』雙重意思。以法為師是指菩薩為『求道者』;而弘法之師則視菩薩為『救濟者』。池田先生:「在『求道即救濟』、『救濟即求道』當中,步上了身為人的無上軌道」(p.179)。就此你的看法如何,又應當如何在生活上實踐,在工作上展現呢?這與法師品所說之滅後的弘教方式─「衣座室之三軌」(p.187),如何來連結?
二、池田先生:「所謂信心,應是『為了廣宣流布,我願奉獻人生』」(p.194),這與近年來回教世界之所謂的「聖戰」,有何差異?你的看法如何?又為何池田先生又說:「其中已蘊含『空』的極意」呢?
三、法師品中有說,此人是「自在所欲生」(p.198),這與「願兼於業」(p.198)有何關連?池田先生又說:「『願兼於業』乃教導一念的轉變,要把宿命轉變為使命。」(p.199),在現實的生活中,應如將此理念實際且真實的展現出來,請談談你的看法與經驗。


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及受學無學人記品討論議題

一、池田先生提到:「若只讀法華經文,就會以為『化城之後就到寶處』,故大聖人更進一步解釋,教示化城和寶處不是分別存在,而『化城即寶處』」。又御義口傳中:「化城即寶處者,即之一字是南無妙法蓮華經也」(p.140)。大家可談一談對此的想法,及在現實當中的如何來展現。
二、化城喻品中強調其關鍵在於「因緣」(p.124)。並以大通智勝佛與其十六位王子之「大通覆講」來闡述師與弟子的使命(p.127-134)。又由此引申出「師弟之道」(p.135)。大家可以談一談這些關係及你所認識的「師弟之道」及「師弟不二」。
三、「本來之佛」於五百弟子受記品是以「深心本願」表現,意指想起了欲救全人類的大願。大聖人教示:「大願者法華弘通也。」立此「大願」就是「發現寶珠」(p.168)。大家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曾立下的大願,又法華經中的大願與我們現實中的大願,應可以如何來連結。
四、在法華經之五百弟子受記品及受學無學人記品中,透過「衣裡珠譬」強調並呼籲二乘(聲聞、緣覺)要「回歸生命根源」「想起大願」。池田先生更是闡明其具體的行動是投身於民眾之中,與民眾共同度過人生。並以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言論「要向民眾學習」(p.172),來擺脫生命的「貧窮」。大家身為學術部的成員,大家認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可以做到什麼?以及應如何來做?


藥草喻品,授記品討論議題

1. 法華經中,三草二木譬喻強調「平等滋潤多樣個性的人們」,可說是法華經的七譬中獨一無二的,同時也顯現了佛的平等慈悲。請就你本身的專業與現實生活中對人的接觸來說明三草二木譬的意義與重要性。
2. 藥草喻品中的「知一切」與基督教中神的「全智」,兩者有何不同?(P.81)並說明「一切種智」的主要涵義。
3. 「授記」,是釋尊授給弟子未來必可成佛的「保證之言」。經常有人問道:「所謂成佛,具體來說是指何種狀態?」試討論我們一生當中,什麼才是「成佛」的姿態?
4.  大聖人的佛法是行動的佛法,座談會更是學會實踐信心即生活的場所!請就你本身參加地區座談會的體驗,談談「授記」的重要性。


信解品, 譬喻品討論議題

1. 關於信解品,在法華經的智慧中池田先生特別提到「打開生命與智慧的關鍵,就在於『信』字」(p.39),並不斷強調信仰與智慧有著強韌的連帶關係。請您就自身的體驗,談談自己體會的信仰與智慧的關係;以及正確的信仰,對成為一個賢明的人的重要性?
2. 許多宗教都強調「信」的重要,法華經也強調「以信代慧」、「以信得入」(p.57)。試探討佛法正確「信」的姿態,與您所了解的其他宗教的姿態。
3. 為何法華經會特別強調「信」的重要?
自燈明,法燈明釋尊帶著阿難等,走上最後的遊行傳道旅途。最後的說法旅途,從王舍城開始,向北踏上旅途。除侍者阿難外,有很多比丘隨從他。
從王舍城往安巴刺蒂加國,阿難曾發問:「佛去世後,我們應靠什麼修行?」針對該發問,釋尊明確回答說:「阿難呀!要將自己當作『島』,依靠自己,不靠他人。把法視為『島』,依法修行。」意即「自歸依,法歸依」、「自燈明,法燈明」。

這個佛道修行者永遠指針是收錄在《涅般經》,通常稱為「依法不依人」。

趙永祥  彙整  2010/04/27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