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三十二說─我對生死的看法

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三十二說─我對生死的看法



              作者:趙永祥 博士

                  (嘉義大林 南華大學現任教師)






我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演講/座談會應是在二○○八年當時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主持這一場座談會,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出席單國璽樞機主教「生命告別之旅」新書發表會。當時大師在這一場座談會中有一段談話至今讓我仍印象深刻,大師提到有關對死亡的看法:


「人之所以畏懼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感到畏懼。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後,還會再來人間,就不怕了。像我,一再認為我還會再來做和尚,甚至,大師也曾經勸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說:來生,你還是去做主教,我也再來做和尚。因為有這樣的認知,就不覺得死亡有什麼可怕。單國璽樞機主教在癌症末期時,還做了一趟「生命告別之旅」,真正表現了一種樂觀的態度。」



個人曾在2007年全國教師生命研習營活動中聽聞大師開示,大師提到:


「死亡就等於現在的移民一樣,從這一個縣城搬遷到那一個縣城,從這一個國家遷移到另外一個國家。當然,你要移民,也要知道自己的資本如何,假如你的資本很多,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就可以購買華屋大廈,一樣地享受榮華富貴;假如你的資本不足,移民到另外一個區域,窮愁潦倒也就在所難免。」

此一段談話至今仍言猶在耳。這一段話讓個人體會到生命是生生不息,將往生視同猶如移民之概念。

以下是個人在貧僧有話要說》三十二說─我對生死的看法本文中的一些感想,提出與諸位分享。



一、人之所以畏懼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

因為沒有目標,所以感到畏懼。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後,還會再來人間,就無所畏懼。人之生命就等於木柴燒火,一根木柴燒完又再燒另外一根木柴,一根一根的木柴雖然不同,就好比人生的階段不同,但生命之火是一直燃燒不熄的。





二、生命猶如我們手上掛的念珠,一顆念珠、二顆念珠……


當你撥數到一○八顆時,它又會再回過頭來。生命也是如此,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就像是一顆顆的念珠。所謂「六道輪迴」就是這個意義。


三、一般人常會想到一個問題:「我的未來會到哪裡去?」


此一問題,我在本文中找到答案了,大師提到:「同樣是人,有富貴、窮苦、卑賤之不同,就等於一般說有福報、沒有福報。換句話說,天堂、地獄都在人間,不過,同樣是人,有的人好像活在天堂裡,也有的人好像活在地獄裡。既然天堂、地獄在人間,所以我說人還是會再來到人間的。」此一道理等同樹木、花草、豆子在哪裡種下,未來就在哪裡生長。天堂在哪裡?就在人間;地獄在哪裡?也是在人間;常寂光淨土、虛空在哪裡?其實,都是在人間,因為虛空無限,其大無比!


四、在面對死亡問題之時應該要看得很平淡。


有些老人覺得自己本身「機械」已經老朽必須要更新,而希望早日解脫想背著一個臭皮曩。衣服舊了當然要換新的;房子壞了當然要重建,其實,人之死亡就如同換衣服,就如同重建房屋,是人生的必然旅程,勿需過度恐慌。



五、佛教講「因緣」、「緣起」,大家都生存在「緣起」裡面,緣聚則生,緣滅則散,緣起緣滅;


「緣起必有緣滅」的道理是生死關鍵與生死中心觀念。也因此,在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中,「廣結善緣」是每一位佛光人的中心思想。善緣結得多,人際關係就會往善的循環發展;少與人廣結善緣,將來必定到處不便。所以,「行善、行惡,結緣、不結緣」,對自己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六、想留什麼在人間?


人的一生活歲數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若從佛教的三世觀說明生命的延續性:「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的生命觀點而不單就是「一世生命觀」。「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並非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相反的應該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若是從三世生命觀的時空架構與宏觀視野來看,就不再是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而可以有生生世世「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以及「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

七、我想引用佛光山副主持,也是南華大學副校長 慧開法師在「生命是一連串的連續函數」一書中所提到的一段話:「人當然可以選擇自己的來生,不僅是來生,就是我們現在這一生,也是當初大家隨自己的意願選擇而來的,然而這最為關鍵的是,在個人生命的「使用年限」與「賞味期」屆滿之前,切記!務必要保留精神及體力,意識清醒,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預知時至」,到了最後臨終之際,才能「正念現前,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瀟灑走一回,如願往生,死亡是一切眾生跨越無限生命的關卡,就像學生的期末考,要從現在開始規畫!可見得,來生是能夠由自己選擇的,生了必定要死,死亡並不是等到要死了的時候才知道,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知道會死亡。同樣,死了以後又會再生,既然會再生,人又何必要悲傷?

八、對於生死問題要重新評估它在人生裡的價值。心有生、住、異、滅,一個念頭生起,還沒能停留,它就變化消滅,緊接著又是另外一個念頭的生起,念念不停。生死也是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不停的運轉。又如,季節有春、夏、秋、冬,冬天將近,春天不遠矣。人有生老病死、物質有成、住、壞、空,礦物有生住異滅,舉一例說明,比如有一塊空地就可以建一棟大樓;然而這一棟大樓壞了,又有了空地,又可以再重建大樓;多少人起高樓,也有多少高樓倒塌又再起,反觀「生與死」,看得出生死與生滅就是這樣一個循環之原理。再舉佛門中幾則公案分享:「歷代大師們往生事蹟,歷代高僧大德,有的預知時至,有的自我祭悼,有的先行向各方告假,訴說自己於何時要跟大家別離;也有的以死亡做遊戲,如飛錫禪師倒立而亡、普化禪師遊化四城門後示寂。」大師在幼小時候,出生於戰亂時代,有時會跟死屍睡在一起,大師也曾經目睹陣亡將士們的遍地屍骨,雖不如山也到處皆是,因此,大師對於死亡就沒有那麼可怕的想法。

九、生死等同移民之觀念,因此,在生死之前,就等於在移民之前要先作好準備,了解自己未來的資糧豐富、不豐富。若在死亡之時沒有目標,沒有資糧,就好像犯了刑法要充軍或被判重刑,究竟要充軍到什麼地方、會有什麼樣遭遇都不知道,那當然是一件讓人恐懼之事。大師在本文中提到:「其實,人生不會是所謂「一場空」的,在你本性裡面擁有的功德財富比留在世間上的家業財富更重要,都是你可以帶走的。」





在本文中,個人受益最深的一則觀念是大師所提到如何對父母、長輩死亡表達孝思之最好方法,大師在文中提到:「現在追悼父母、長輩死亡的最好方法是開辦紀念會,講述他的功德好事;為他造福結緣,做一些或獎學、或救貧的善事,讓他獲得你的善緣祝福。這麼做,就好像你寄款給歐洲、澳洲的親戚朋友,幫助他,可能他就會得到你的助緣。所以,在佛門裡,紀念亡者不重視形式。例如慈航法師他死亡的時候就叫人說:不必為我放燄口、不必為我超度,大家就念觀世音菩薩,培養你們各自的因緣吧,我究竟會到哪裡去,我自有我的因緣關係。」





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從佛教的三世觀說明生命的延續性:「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您在這一生中若不斷累積功德,所謂「立功立德」,則會讓人懷念,如日月長存;若你在這一生中沒有累積功德,如同草木腐朽,死亡也顯得不那麼重要。死亡的意義就是休息後再出發,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的深入探索生命意義,同時努力實踐你找到的意義與價值。人的一生,活的歲數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因此,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可以留下什麼在人間呢?
凡事唯有投入,結果才能深入; 凡事唯有付出,結果才能傑出;
凡事唯有磨鍊,結果才能熟練; 凡事唯有不煩,結果才能不凡。
能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能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你雖不能改變環境,但卻可以轉換心境;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卻可以事事盡力。
Dr. Chao Yuang Shiang (PH.D in management), Assistant professor,Dep.of Finance,Nanhua University,Taiwan.
website:amazon.com/author/drchao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